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房贷风险应及早控制

时间: 2016-10-14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以来,从高房价到“地王”频现,再到银行信贷中的房贷占比畸高,楼市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
  楼市的非理性,为监管层所关注,并逐步出手规范。针对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各地纷纷出台限购政策应对;对于“地王”,则采取限价拍地和严查金融机构输血房地产企业。而针对近期飞速增长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除了部分城市实施限贷外,监管层开始从银行角度入手。
  据媒体报道,央行近日召集了17家主要银行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监管部门将加强对金融机构住房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以及对银行自律机制的指导和宏观审慎评估(MPA)的约束,以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至楼市。
  一般认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属于银行的“优质资产”,违约率很低,产生的坏账也明显小于其他领域,深受银行青睐。正因于此,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银行住房贷款业务水涨船高。以最近公布的数据为例,今年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房贷);到了8月份,中长期贷款增加至5286亿元。
  “井喷”的房贷数据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即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称,近期中国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
  的确,虽然房贷普遍被认为风险偏低,但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房价下跌引发的弃供现象,此前曾在温州等地上演:温州房价在2011年被炒到均价3万以上,随后2年左右整体跌幅超过一半,出现了房产市值低于未还清银行贷款的情况,于是断供现象接二连三,银行被迫接手跌价的房产,直接导致坏账累累。
  而且,如果不对银行信贷进行控制,因为房地产市场目前的“赚钱效应”,房价上涨会继续蔓延,银行的住房贷款也会继续暴增,直至构成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殷鉴不远。刚刚过去的2015年,上半年的“赚钱效应”引发全民参与A股市场,两融余额日渐高涨,场外配资持续涌入。由此催生的牛市,令投资者账面财富激增,新股发行提速,还刺激了消费。但这背后的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鼓吹“4000点是牛市起点”者。最终,在增量资金的涌入难以为继后,市场开始掉头向下,杠杆资金竞相撤出引起踩踏,“股灾”随之而来,一度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安全。
  个人住房贷款激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资金多流入金融资本化的房地产市场,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形成挤压;个人房贷支出的增加,也抑制了消费,这从近期公布的热点城市经济数据中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金融市场存在着利润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的错配,建立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是经营金融的重要环节。因此,要以金融的风险管理角度来直面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对于房贷数据暴涨,决不能以历史风险较低等因素予以放任,而是要在风险可能爆发之前将其控制。
  换言之,不论是从防范金融风险,还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角度,对于过快增长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都应予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