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资金是银行“脱实向虚”“自杀式防护”

时间: 2016-09-23  文章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中,其中,2.3万亿元投向了购房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1%,加上1.1万亿元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约占新增贷款的15%,上半年的新增贷款,约有46%是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可见,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在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中变得更加严重了。
  银行如此青睐房地产业,包括居民房贷,理由很简单,防范风险。如果不懂得经济,不懂得金融,不了解经济金融的关系,银行给出的理由,一定会让很多人相信。毕竟,开发商有土地、房产做抵押,有的还附加了其他企业的担保。而居民的个人房贷,大多也是以房产做抵押的,且抵押率都很低,当然是风险最小的了。
  但是,这里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资金的流动性。因为,银行的资金也都是储户的资金,包括企业、个人、政府等各种储户。这些资金,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佳化,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兑付风险。否则,总有一天出现周转不灵的现象。而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其周转速度显然要比实体经济慢得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要差得多。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超百万亿元的信贷资金投放出去,经济却仍然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显然,银行以这样的方式防范风险,既是“自杀式防护”,也是自挖陷阱式防护。从眼前看,资金是安全了,实际上,风险更大。首先,实体经济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就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大批企业经营不下去的现象,导致银行已经贷放给企业的资金出现风险。要知道,尽管近年来银行资金大量流向了虚拟经济,但是,实体经济领域滚动形成的资金规模仍然非常大。如果实体经济因为经营状况恶化出现大量企业违约的现象,那么,银行的风险就会随之而来。
  其次,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居民就业就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出现问题,购买力水平下降。一旦居民出现购买力下降的现象,特别是住房购买力不足,就有可能传递到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断崖式下跌。如此一来,不仅作为抵押物的土地、房产等会价格大降,使抵押物的价值大减,而且,即便价格降低,也会因为居民购买力不足而卖不出去。慢慢地,就会演变成金融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银行坚持这样的操作方法,在中国出现次贷危机,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再者,把防范风险的“宝”压在个人房贷上,不管信用等级如何,都不顾一切地给予个人房贷,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角度出发,是好事。但是,从防范风险的方面考虑,可能就存在不小的问题了。因为,在经济下行、企业困难加剧下,相当一部分居民的还贷能力都出现了下降。加上银行把资金过多地投向房地产领域,使实体企业更因为资金问题困难加剧,还贷能力会进一步下降。一旦出现大面积的失约现象,银行怎么办,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最后,银行对房地产市场过于“大方”、把防风险的重点放在给开发商和居民贷款,还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挖消费的墙脚。别看住房消费也是消费,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因为,与房地产领域密切相关的钢铁、水泥等行业,都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增加一些需求,改变不了这些行业的困境。相反,如果其他行业的消费需求增加,其对经济的拉动力要远高于房地产业。现在的情况是,由于银行过度向个人发放住房贷款,导致居民将有限的积蓄也全部用于购买商品房。结果,严重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方面消费,使消费总水平下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相反,如果银行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都有明显改善,不仅对其他消费的作用会加大,对住房消费的作用也会更大。
  所以,资金“脱实向虚”,尤其是流向房地产市场,不仅起不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反而会使风险不断集聚,最终引爆银行,形成新的金融危机。这一点,必须引起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