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推动商业银行转型

时间: 2016-09-12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推进绿色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需要一套功能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国家战略义不容辞,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社会形象、推动经营转型、拓宽收入来源的需要。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和转型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其中就包含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也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近期也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明确政府在适当领域运用公共资金给予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地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可见,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的任务。绿色发展具有重新调整供给侧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低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削减过度的供给,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调整供给结构,消除供需缺口;另一方面,绿色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纠正生态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 绿色发展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通过市场中的信息机制、声誉机制等加强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结合,来确保资本市场等发展沿着绿色轨道前进;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去产能与绿色金融关系密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 通过贯彻落实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商业银行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这本身就是加快去产能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资金的投入,支持和促进相关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壮大,即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发展绿色金融符合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的期望和要求,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公众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趋势日益清晰,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将是可持续、负责任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必然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义不容辞。环顾世界,全球主要大型银行均采用“赤道原则”,标准普尔也提出要将环境发展指标纳入公司评级。通过打造良好的绿色金融品牌、树立积极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市场、迈向国际舞台将大有裨益。 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成熟却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金融高地,布局绿色金融市场是商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其拓展盈利渠道。比如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和规则,通过环境压力测试,将推动银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扩大在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布局;银行发行绿色债券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资金,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未来可能也有优惠风险权重,这有利于缓解资本压力;碳金融涉及贷款、信息咨询、代客与自营交易、资金托管等多项业务,积极参与碳金融有望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有力抓手。 绿色信贷仍将是绿色金融主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主要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更多地通过总量控制、行业限贷等手段,限制污染型企业贷款。国内绿色信贷项目主要集中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大领域。200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的正式启动。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超过100个指标对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国内大多数大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等已制定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制度,且已有29家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在银行的主导下,我国的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也从2007年的3400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8.08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01万亿元。目前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信贷统计,中国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巴西和孟加拉国。 截至2015年底,绿色信贷在中国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为10%,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而绿色信贷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较少,可能仅占其中的2%左右。现有的统计数据也存在被高估的可能,由于绿色信贷细则标准并未出台,各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内涵不一致,因此大部分商业银行按照自身理解制定本行绿色信贷战略方针以及制度流程和产品。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企业环境污染信息还未进入征信系统,银行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情况,这成为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主要瓶颈。 展望未来,围绕绿色信贷的相关政策应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标准和范围应尽快统一,应建立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一使用的、可清晰量化和可核实的统计监测体系,保证绿色信贷能够在更加完善的制度下规范运行。未来系列监管、补贴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将逐步落实。比如,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银行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定、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贷款风险权重等方面合理和适当地给予扶持,以调动商业银行推动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建议探索成立绿色政策性银行,依靠其自身的政策性导向功能注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并与商业银行进行协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从行业自律角度来看,可以考虑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陀螺评价体系”。通过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未来绿色信贷市场将更加良性和规范化发展。 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领域 除了继续积极稳妥发展绿色信贷以外,借鉴国际市场经验,梳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和市场走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应抓紧布局绿色债券和碳金融两大领域。 当前,国际银行业正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特别是在碳金融和绿色债券两大新兴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碳金融领域,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基金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创新试验。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在绿色债券领域,2015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达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开发性银行为绿色债券最大的发行主体,企业部门、政府和银行的份额也在持续扩大,70%左右的绿色债券投向了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项目。粗略估计,仅仅绿色债券市场或将撬动涉及全球环保领域千亿美元市场,全球资本对其加大投资将是必然趋势。 创新绿色金融领域尽管存在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的困难,但不少商业银行已从多角度参与。在碳金融领域,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以碳信贷的模式参与国际市场。即依托CDM项目的碳权抵押贷款,在企业CDM项目获批的前提下,将其项目下的核证减排量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并将CDM项目获得签发后的碳交易所得资金作为还款保障。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针对CDM项目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充当项目财务顾问。在交易制度设计咨询、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产品与服务。此外,极少部分银行还参与了设计挂钩碳减排金融市场价格的理财产品。在绿色债券领域,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协助中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企业绿色债券。比如浦发、国开行在境内承销中广核绿色债券,中国银行参与承销金风科技境外绿债。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在境内外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比如,农业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美元计价的绿色金融债券,兴业、浦发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做着发行绿债的准备,如贵阳市正开展绿色债券的申报工作。 放眼中长期,国内银行通过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来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碳金融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很可能将率先发力。“十三五”时期,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除了已有的绿色信贷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外,未来两大新兴细分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依托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而建立的碳金融体系,二是目前已逐步开启的绿色债券市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为中长期绿色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从政策实施的难易程度及先后顺序来看,未来基础性机制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完善。而基础性政策的落实将集中体现在部分已先行启动的机制上,如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以及银行间绿色金融债券,将在未来五年加快推广。 未来碳金融和绿色债券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张。根据我国对外减排承诺,未来5年碳现货市场规模平均每年20亿吨。至2030年,仅二氧化碳现货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方面,央行于2015年12月出台了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确立了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专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制度框架。新出台的《指导意见》也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中国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绿色债券的发展机遇,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发行绿色债券的强烈需求。据分析,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可能有近3000亿元的绿色债券融资规模。 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处于价值链高地,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将主要通过两方面,即传统项目市场和创新型领域,各环节附加价值的高低则与相应的技术含量成正比。相对而言,项目市场上专利型减排技术更具有价值,信贷收益更高;创新领域中中介服务、碳交易、衍生品、理财产品等处于价值链逐步上升通道。对交易市场来说,初始碳信用是指配额这样最原始的交易产品,转化难度很低,而扩展的碳信用和衍生品是对于基础产品的逐步深入,相应的附加价值也呈上升趋势。 发展绿色金融的举措 在绿色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将成为国内外金融热点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密切跟踪,加强研究,提前布局。建议商业银行从树立理念、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品牌四个方面入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商业银行应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己任,切实树立起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为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去,建议商业银行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关键举措和机制保障,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短期内,商业银行应尽快着手制订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细则,在全行系统内颁布,在授信与风险政策上深入体现绿色金融的理念。建议采取分步实施、阶段性达标的策略,推动和促进各级经营单位践行绿色发展,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具体业务经营之中。 做好架构和机制创新,为发展绿色金融保驾护航。鉴于绿色金融涉及商业银行各项主要业务领域,必须加强综合和协调地管理。建议考虑成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公司、零售、同业、预财、资负、风险、授信、人资等主要部门。领导小组负责全集团绿色金融发展的规划制订、组织推进、部门协调等工作。建立绿色金融专项行动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专项行动计划、加大专项资源投入力度,引导经营单位聚焦重点业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逐步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以考核引领业务发展,并配以相应的费用资源。 做好人才培养配套工作,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动能。商业银行应尽快启动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工作。除了加大对现有员工在绿色金融业务上的专业培训外,可以考虑市场化选聘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逐步构建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 打造绿色金融品牌,提升践行绿色发展的公众形象。在制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理念、标准、业务、产品整合打包,形成统一、完整的绿色金融品牌。建议将绿色发展规划以召开发布会、出版手册等方式正式对外公布,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详细了解和认识绿色金融理念、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具体举措,推广绿色金融品牌,树立良好的绿色发展公众形象。密切跟踪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态势,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中国金融业争取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