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迎来第二春:五大行上半年新发逾2800万张
时间: 2016-09-01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银行半年报基本出炉。其中,在互联网透支工具频出的大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会否被这些工具替代,信用卡未来会如何发展等热点问题,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不过,从中报数据来看,信用卡似乎正迎来第二春。截至8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A股上市银行中报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上市行信用卡发卡量、消费额、新增客户等多项数据均保持较快增长。具体而言,国有五大行信用卡发卡量较年初新增超过2800万张,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4377万张,其中,建行增速最快,增速为18.40%;股份行方面,中信、光大信用卡发卡量同比增速均超过20%,分别为24.40%和23.60%。
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庞大的消费需求和坚实的政策保障,为信用卡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信用卡带来了重新定义整个产业发展的新契机等。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推出透支产品,比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对此,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人士坦言,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助推中国消费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互联网+”是未来信用卡转型升级的方向。
建行发卡量增速居大行首位
8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国有五大行信用卡发卡量较年初新增2872万张,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4377万张。其中,同比去年上半年,中、农、工、建、交等五大行信用卡发卡量分别增加484万张、809万张、1011万张、1363万张和710万张;增速依次为9.36%、14.50%、9.39%、18.40%和17.70%。可以看出,建行增速位居五大行首位。
对此,建行半年报指出,信用卡业务规模稳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大力拓展年轻客户群体,重点发展购车、账单、留学、教育、分期通及循环透支和取现业务,并创新推出龙卡e付卡等消费产品、“分期通”等信贷产品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的Apple Pay、HCE云闪付、三星Pay等移动支付服务。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股份行中,光大、中信、招商等三家银行在信用卡领域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保持较快的发展。其中,光大、中信发卡量同比增速均超过20%。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信、光大、招商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分别较年初新增331.61万张、343.77万张、442万张;同比去年上半年,分别增加661.54万张、606.5万张和916万张,增速分别为24.4%、23.6%和14.20%。
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首先,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消费是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引擎,信用消费在中国的市场极为广阔,庞大的消费需求和坚实的政策保障,为信用卡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信用卡带来了重新定义整个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最后,与其他消费金融工具相比,信用卡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能够支持消费金融的最好产品。
信用卡转型发力点究竟在哪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透支产品不断涌现,这无疑给信用卡发展带来了冲击。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还有很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企业积极进军消费信贷领域,引发了信用卡产业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和定位;而信用卡业务的互联网化,将推进互联网企业搭建更多的平台。同时,客户可以从中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跨平台金融服务,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人士坦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上市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一改粗放式发卡战略,已经开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那么,未来信用卡转型的发力点究竟在何处?
对此,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人士分析指出,“互联网+”毫无疑问是未来信用卡转型升级的方向。与其他产业相比,信用卡与互联网具有高度一致的业务本质,高位重叠的目标客群,目标一致的发展方向,融合互联网基因的优势得天独厚。未来信用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银行要以发展“互联网+”为主体,以跨界融合和“场景化”为着力点,借跨界“场景化”的业务模式,带动信用卡实现新一轮的规模效应增长。
不过,上述光大银行信用卡人士也坦言,外部形势也给信用卡产业带来挑战。首先,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互联金融的发展,使银行卡的介质形态和使用模式面临创新挑战;其次,银行卡手续费率的下调,降低了信用卡产业的利润空间,考验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第三,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打破原有的定价模式和市场格局,改变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最后,互联网时代业务种类更加复杂化,数据信息更加多元化,风险表现更加多样化,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风险管控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