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化解不良贷款应标本兼治

时间: 2016-08-23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今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未出现“双升”,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452亿元,较上季度1177亿元有所减少,不良贷款率为1.75%,与上季度末持平。如此变化来之不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正如迪安·克鲁肖教授说,多数不良贷款是在好光景时贷出去的。当下,我们更没有任何乐观的理由,形势依然严峻,要想真正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预测,我国经济增速今年实现6.6%,明年放缓至6.2%,2018年以后温和下降至6.0%。而在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在这样大环境下银行难以独善其身。
  其次,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我国较长时期以来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存量债务积压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财务上缺乏硬约束机制。前些年不良贷款剥离,是整个社会为国企改革埋单。而近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成本,又体现为大量不良贷款。
  再次,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政策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受到政策制约较多,财税政策有待完善,银行自主权不够,核销不良贷款所需法律要件较多,表外利息减免标准偏高。同时,不良贷款转让受限也比较多。与银行业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总量相比,资产管理公司等处置主体与处置能力都严重不足。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商业银行被迫背上了对地方经济和困难企业“救死扶伤”的道义责任。当下市场风险明显上升,银行收紧风险偏好是降低不良贷款的理性反应。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反复要求银行不能压贷、限贷、抽贷。
  因此,笔者认为短期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将继续攀升:从区域看,不良贷款风险将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行业看,房地产等行业的潜在风险将进一步显现。此外,影子银行体系和银行非信贷业务的风险,也都可能逐步暴露。
  而要真正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应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为银行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处置政策和手段,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不良资产管理,不断提升处置能力,加大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和进度。同时,银行从源头上尽量遏制新的不良贷款产生,这是治标之术。
  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稳定经济增长预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要加快国企改革,“硬化”其预算约束。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政府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不当干涉,这是治本之道。但也应意识到,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颇具考验的马拉松,银行业化解不良贷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