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新规兑现或提高全社会负债率

时间: 2016-07-29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最近把市场搅得犹如一团乱麻的,是有关23万亿左右银行理财产品的新规。在这份据说是新的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意见征求稿)》中,再度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除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之外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境内上市公司公开或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票及其受 (收)益权,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 (收)益权。
  很多人认为,这是新的卸杠杆之举,虽然目前股市杠杆已经非常低了,但一旦新规真的严格逗硬,还是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至少部分券商的信托类产品会受影响。于是,市场又开始风声鹤唳,毕竟去年的卸杠杆之举让整个市场陷入了一场难以回首的浩劫。
  就在今年6月,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曾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中国股市可能是坐在金矿上没有发现金矿。其观点的基础背景,就是国内庞大的银行存款和非常高的储蓄率,截至今年上半年的银行存款已经达到146.24万亿元,居民储蓄率超过50%。这些钱存在银行里并不是躺着不动的,银行要支付利息就必须有效经营,简单说就是发放贷款,这样就造成全社会负债率的居高不下。由于现在直接融资额非常小,大量的社会融资必须走银行通道,银行必须有效消化这146万亿存款,否则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庞大的银行存款已经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堰塞湖,没有一个有效渠道可以分流。
  在这个庞大的银行存款中,理财产品是相对比较灵活的一个分支,它既可以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实现同业拆借,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托渠道进入资本市场,这就是为什么监管要出台新政的原因,因为从理财产品里可能衍生出了很多表外资产,这些表外资产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杠杆。很多人一致的观点是,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资金,很多就可能出自这种新杠杆渠道,于是,封杀之。道理似乎没有错,但我们梳理一下思路,理财产品现在或许可以分流疏导部分银行存款进入资本市场,而这样做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降低企业负债率,扩大直接融资。但是,宝能把这个杠杆用得过火了,于是监管要限制,一棒子堵死所有想通过理财产品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之路。
  我们探讨的重点是:理财产品资金如果真的通过信托渠道进入实体经济,暂且不说这种短期资金能投资什么实体,仅仅就资金成本看,能不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负债率呢?我们知道,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存款,也就是一年1.5%的利率成本,贷款是4.35%,如果按理财产品一般3-4%的年化收益率看,到实体经济端的贷款利率水平不会低于6%,否则就没有人做这个生意了。也就是说,那些幻想理财产品资金能进入实体经济者,请注意这一点,即便这23万亿真的能进入实体经济,只会提高全社会的负债成本。其实这都是一厢情愿,现在银行除了房贷,其它贷款都不愿意放了,23万亿的理财产品对比起146万亿的存款来说只是个零头,银行会傻到赔本赚吆喝?
  聪明的人应该用脑子想一想,理财产品如果可以打新股,直接利好直接融资,不会提高负债率;如果可以融资给券商进入二级市场,也算是利好直接融资,不会提高负债率;如果是贷款或者通过信托拆借给企业,肯定会提高负债率。我们一边说要降低全社会的负债率,一边又做着这种背道而驰的事情,何必?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