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抽丝剥茧探寻票据案件频发的内在逻辑

时间: 2016-07-28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日前,银监会召开2016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再次把防范和化解风险放在突出位置。
  “近期票据业务事件集中爆发,防范票据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今年下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据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度频发的票据风险案件累计涉案金额已达人民币88.7亿元。票据风险频发,除不法分子牟取私利以及纸质票据带来的天然操作风险等显性原因外,其背后的隐形原因也值得深思。
  票据金融功能被扭曲
  从理论上来说,票据业务作为银行信用与企业商业信用有机结合的企业融资工具,其贴融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低融资成本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不过,有研究人士指出,票据已经从支付工具变成一些中小企业和票据中介融资套利的工具。
  “部分中介不满足赚取日渐摊薄的差价,利用‘同业户’、验票疏漏等环节,通过向银行做短期卖出回购、不断地期限错配提高周转率以赚取更多的利差,有的甚至把票据套出来的资金投入股市,最后股价下跌无法回本,银行也牵扯其中。”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透露。
  多位票据业务负责人也表示,基于同业银行的信用背书,尤其是在贴现业务和转贴现业务中,买入返售的银行票据业务人员通常不会验票,这意味着票据中介可以在票据到期承兑之前实现票据期限错配赚取带杠杆的价差,还能帮助同业之间合规地持有票据。
  银监会于去年底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3号文)中指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削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等现象,票据的金融功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票据清单交易作为票据一种过分利用的融资功能尤为突出,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一票多卖的现象,票据逐渐演变成金融机构间信用拆借的工具。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票据业务其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其影子银行的金融功能属性被过分利用,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积聚,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外部勾结风险尤为突出。”普益标准研究员汤自强直言。
  银行偏爱票据业务
  由于票据业务的创新涉及到更多的交易主体,其交易方式也趋向于复杂化。票据的转让往往经历层层转让、层层背书以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涉水票据市场,使得票据市场越来越复杂化。
  从商业银行频发的票据案件可以看到,一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困境,一边是票据大案的接踵而至。同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与传统借贷相比较,为何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情有独钟?
  “从规避监管的角度出发,贷款规模限制与资本金占用是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而由于票据在削减资本金占用以及转移信贷规模方面的优势,颇受商业银行欢迎。”汤自强分析称。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商业银行签发承兑汇票,要求企业缴纳50%的保证金,而该保证金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笔存款,有助于优化银行存款指标。
  “从规模扩张的角度来说,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欲望强烈,票据业务的特性使其成为规模扩张的途径之一。而票据资产占用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金融创新规避监管。”汤自强表示。
  票据案背后深层原因几何
  随着票据案件的频发,纸质票据电子化以及规避电子操作风险的呼声越来越高。
  工行票据营业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规范票据市场,3月份,央行下发了《存进电票业务发展调研函》,之后又下发了大力推广电票的硬性规定。
  “票据业务电子化会让其变得可追踪、更透明,且有利于实现风控。”一位研究机构人士表示。
  抛开纸质票据带来的天然操作风险以及不法分子牟取私利的冲动,票据案件频发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其交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配套监管机制尚未与之相匹配,存在一些监管或法律漏洞;其次,票据业务多元风险交错,催生不同作案形式,参与主体的增多以及融资功能的过度挖掘,使得票据市场风险不断累积;最后,票据业务交易获利盛行,监管难度加大。”汤自强分析。
  交易获利一方面成为贴现利率下滑的一种收益补偿措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投资标的为票据的理财产品达到出表的目的。这种各种主体参与的交易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也增加了票据业务的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频发也引发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和执行情况的思考。“2016年度票据案的操作手法相较之前票据案的操作手法并非显得有多高明,或许我们的关注点更多需要转移至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角度。”汤自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