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谨防银行成楼市泡沫最后的买单者

时间: 2016-07-26  文章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2016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77537万平方米,增长14.9%。同时,房价自2015年年初以来平均上涨11%。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以30%的涨幅领涨。近期,这一涨势已蔓延至规模略小的二线城市,今年迄今为止二线城市房价已上涨5%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轮番上涨,这边北京、上海、深圳刚涨完,那边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二线城市接棒领涨,就连三、四线城市也在跟涨的居多。大涨了数十年的中国的房地产还能笑多久?尤其是土地拍卖市场的疯狂,120余宗“地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只涨不跌的财富神话。是什么让楼市在瞬间如脱缰的野马在一路狂奔?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膨胀,还是经济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新态势?笔者认为,当前楼市的繁荣就如“皇帝的新衣”一样,没有任何可供“蔽体”的“一丝一线”给予实际性支撑。
  首先,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同比实际增长仅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实际增长仅6.7%。同时,1-6月份的经济数据反映出上半年经济增速仍没有完全企稳,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难以出现较大幅度地上涨。再就是,近日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人均财富分别为208317元和64780元。其中,六成财富为房产,三成家庭有汽车,除去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债券、商业投资、收藏六大财产形式投资外,可供用于购买新开发房产的财富已寥寥无几。相对于今年1-5月份同比增长高达33.2%的商品房销售,显然其大部分购房资金并非来自于居民家庭,楼市火爆销售的增长动能缺乏居民购买力增强的现实支撑基础。
  其次,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速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人的预测,2016年GDP增速与一季度持平维持在6.7%,与1-6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775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9%对比,楼市开发的增速已超过GDP增速的2.29倍,其发展运行速度已独立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外,一边在唱着花样百出的“独角戏”,一边却在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大环境“脱缰”,失去了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所具备的内在应有支撑。
  再次,从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毋庸置疑的是,承载着70%就业人口的民营经济实体开始濒临举步维艰甚至迈向倒L型的发展之路,其就业人口经济收入的来源压力日益增加。比如,沿海一带很多外贸企业和代工厂关停倒闭及搬迁至国外,已导致失业人口不断上升。再如,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基地已搬离深圳这座畸形高房价城市,这就说明高房价的楼市已经开始失去经济实体的内在强力支撑。
  那么,高房价下催生的火热楼市又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呢?原来,居民购房消费的所需资金80%以上来自于银行提供的房屋按揭贷款。数据为证,2015年住房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高达14.85万亿元,到了今年4月份住房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更是高达16.2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1.43万亿元,住房消费贷款呈现出年年增长的新态势。按理说,在购房户每月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推动下,住房消费贷款应成逐年下降态势。这种不降反升局面的出现,至少传递出银行针对楼市的信贷投入在持续增加,以及居民收入不足只得借助银行购房的两个信号。
  与之同时,今年涌现的120余宗“地王”,逾50%以上拍得者均是地方国企、央企制造,而地方国企与央企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从银行低成本融资取得。再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大银行今年都把拼抢房屋按揭贷款市场作为主攻的营销目标,想方设法在信贷规模上给予了优先保证。还有,在央行针对金融机构开展“花样放水”——提供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仅4-5月份合计达到1.005万亿元的全力支持下,各大银行就有了进一步提供房贷支持的本钱。故此,笔者个人认为,这就恰恰暴露出制造出高房价、高地价的真正“老板”不是房地产开发商,而是各大银行和银行背后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央行。
  此外,在各家银行将主要精力与资金投入到楼市的发展上时,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了房地产业的“寄生产业”。放水之后,钱先流向房地产,在确保基本盘的基础上,然后才有剩余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这样,大多数中小微实体企业在失去银行信贷支持的逼迫下,只得借助于居高不下的民间融资成本“苟且度日”。更令人担忧的是,各级政府在“地王”引发的巨大既得利益面前,“黑眼睛白银子”的惯性思维,会越来越蒙蔽管理者的双眼,促使其不自觉地把“土地制造”、“土地快造”作为发展经济与培植财源的第一动力,就会不经意地会放松对经济实体发展的扶持,变相加速了经济实体走向不归路。
  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市场,作为庞大经济体的楼市亦不例外。一旦楼市的泡沫被刺穿,楼市回归到理性的价格与价值区间,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除了购房户本身,就是提供绝对大头资金支持的各家银行,类似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巨大隐形金融经济风险将有可能发生。因此,面对火热的楼市,尤需及时施以各种切实可行的“政策寒流”予以强力干预降温。否则,各家银行在巨大的债务违约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将成为楼市泡沫破裂的最后买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