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银行存钱也艰难!了解这一点才能保证资金安全

时间: 2016-05-16  文章来源: 腾讯财经
  不知从何时起,去银行存钱也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本来是到银行存款,最后出来却购买了稀奇古怪的理财产品或是保险,这几年,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
  记者也曾有过。记者有一次帮外婆去银行存定期,双脚一踏进银行营业厅的大门,还没到达银行柜台,一名穿着工作服的人员便上前来询问办理什么业务并推销其“**分红”产品,在多次表示不需要的情况下,该工作人员还在那“苦口婆心”地不停劝说,存银行定期利息低,我们这个利息高。
  不过这样的玩法以后可能行不通了。5月13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除了规定银行只能代销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还专门就误导销售做出了规定,概括起来就是:代销产品只能在专门的区域销售,还需要录音录像。
  误导销售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个案
  “存款变保单”,“存款变理财产品”,近几年时有发生。
  据西部网2016年1月报道,2010年,宝鸡市的张女士,在一家银行网点存钱时,银行柜员建议她办理另一种利息较高的“存款”方式。结果,“存的钱”变成了保险,没到期提前支取的话,30万元本金只能拿回28万。
  如果说存款变成保险还能勉强保本,但如果买成了分级基金,就没那么幸运了。据河南商报2016年3月报道,2015年6月,郑州市民曹女士到郑州市中原路上一家银行存钱,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银行大堂里作宣传的某证券客户经理高女士鼓动其购买了一款国企改B基金产品。
  随后股市一路大跌,半年之后,曹女士的1万元只剩下了3000多元。对炒股一窍不通的曹女士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基金,更不知道这是高风险产品。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该客户经理高女士对“国企改B”产品也并不了解,她说,只是当时股市行情很好,很多朋友都在这个产品上赚了钱,她也就推荐给了刚刚开户的曹女士。
  而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上述亲身经历看来,那些穿着非常正规的制服的工作人员,很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误以为其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但事实上,是否银行工作人员,还真的不好说。很多银行网点设有大堂经理的座位,这些推销保险的工作人员便坐在那个位置上。
  对此,《通知》相关条款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非本行人员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
  监管出重拳, “双录”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快速发展,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误导销售、未经授权代理销售、私自销售产品以及与合作机构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
  虽然早在2年前,2014年4月初,保监会曾出台银保新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对投保年龄、从业人员引导、产品宣传及犹豫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禁止银保驻点销售。
  为整治乱象,这次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代销业务管理制度,由总行对代销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同时,《通知》强化了对代销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要求。一是商业银行应当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只能向客户销售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代销产品;二是要求商业银行告知客户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产品属性、主要风险和风险评级情况等信息,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三是商业银行不得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其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应在专门区域销售,销售专区应具有明显标识,并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也就是银行人士所说的的“双录”),完整客观地记录营销推介、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
  此前3月16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底之前要求主要的、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要全面推开理财产品“双录”,“‘双录’可以加强银行投资产品的全过程管理,更好地治理销售误导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双录”不成功怎么办?一位银行员工吐槽,那就是不断的“重录”。
  另一位网友则吐槽银行执行“双录”,却暴露了客户的隐私。
  “双录”的效果如何?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查到了有一组数据,广东试点一年,误导销售投诉降了一半多: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广东银监局辖内13163个银行网点全部启动“双录”。“双录”实施以来,实现“两降一升”,即理财及代销业务误导销售的信访投诉同比下降56.25%,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平均退保率同比下降7.95%,银行理财、代销业务客户满意度较实施“双录”前上升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