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别以为银行就靠谱 看完这些让人胆战心惊!

时间: 2016-05-13  文章来源: 腾讯财经
  5月11日,外媒称银监会暂停城商行新发行分级理财产品,担心投向债券及非标资产从而带来风险。也就是说,银行发行的这些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向于高风险的领域或是加大杠杆系数,从而提升理财产品的风险,一旦产生较大的漏洞有可能将风险蔓延至整个银行业甚至投资者也要承担损失。
  银行理财一直属于传统的稳健类理财产品,但是近年来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却显得并不那么“靠谱”,很多老年人宁愿凌晨2点钟去排队买国债,也不考虑购买收益可能更高的银行理财,银行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越来越不可靠。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曾发生过很多类负面事件,这些年来银行似乎一直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下面我们来看看,究竟银行的哪些行为伤了老百姓的心。
  一、宣传误导致投资人亏损,南京银行拒赔投资者
  自2015年6月开始,南京银行以“半年绝对回报13%”、“中低风险、稳健增值”等为宣传内容销售鑫元基金,给投资者们带来13%左右的亏损,并造成少则两三万元、多则近二十万元的亏损。很多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但是对银行非常信任,因此看到银行这样的“虚假宣传”时便信以为真,谁知这样高回报、低风险的产品竟然会带来巨大的亏损。事发之后,南京银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认为这都是投资者自己不会辨别风险所致,拒绝赔偿投资者。
  融360点评:很多投资者并非金融或经济专业出身,本身理财专业知识就不够,但是你不能利用投资者的无知去骗取他们的钱财。近年来,银行理财误导销售的案例还少吗?
  二、存款频频失踪,理财“飞单”满天飞,都是银行“内鬼”惹的祸
  山西建行储户730万存款失踪,杭州市联合银行42名客户9505万存款失踪,河北工行储户数千万存款失踪,浙江邮储银行3000万存款莫名失踪……涉事的很多都是国有大型银行,一向最为稳妥的存款怎么会一个个像着了魔似的就失踪了呢?除此之外,银行理财“飞单”这两年也是满天飞,明明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可到手了咋变成保险、基金了呢?
  总结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银行里有“内鬼”,这些员工凭借着内部渠道优势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虚假交易。多起案件暴露出商业银行内控存在巨大隐患,亟待重拳治理。
  融360点评:每次出了事,极少有银行能主动承担责任,一句“银行个别/离职/临时员工所为,银行对此并不知情”就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客户想要追回欠款简直难于登天。请问,你家的熊孩子把人打伤了,就可以说孩子不懂事,不用对此进行赔偿吗?
  三、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银行为了收益剑走偏锋
  再回到刚开始说的银行分级型理财产品被叫停的事件上。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下降,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以来很多金融领域都陷入资产配置荒,银行也不例外。一些城商行运营及管理能力不佳,理财利润逐渐受到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获取高收益呢?那就是将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银行理财资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债券市场,一些银行会将资产委托给其他金融机构打理,如券商、信托、基金公司等,而这些机构的投资策略会更加激进,委外资金加杠杆的现象非常严重。今年以来大面积债券违约现象的发生给银行敲了警钟。
  融360点评:银行理财在老百姓心中本来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理财产品,没想到银行却把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一旦资金出现亏损、银行不对此兜底,受害的还是投资者。
  四、农行、中信银行(601998)、天津银行接连爆发亿元票据大案
  今年前四个月,农行、中信银行(601998)、天津银行接连爆发票据风险事件,涉及总金额高达56亿元。其中,农行与天津银行的票据在到期之前被员工挪作他用,农行的近40亿元票据最终却变成了一摞报纸,资金都流向了股市并且产生了巨额亏损。原本低风险的票据市场如今却混乱不堪,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存在很多不审慎行为,导致大批虚假交易及票据重复使用的情况发生。
  融360点评:刚看到这些票据风险事件以为投资者又被坑惨了,后来发现这次受伤的是银行自己,这么大的漏洞看你要怎么填,以前都是搬起石头砸别人的脚,这回终于砸到自己了吧。
  近年来银行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整体利润率下滑,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敢追,抢占了银行不少资源,银行却仍然缺乏创新力度,服务态度不敢让人恭维,内部监管漏洞百出。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砸的就不只是自己的脚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