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助力银行掘金“一带一路”
时间: 2015-07-16 文章来源: 新华08网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家银行业机构已经开始业务布局,但其中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权威信息产品——“新华丝路”,由新华社于16日在京发布,这将助力银行业机构掘金“一带一路”。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家银行业机构已经开始业务布局,但其中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权威信息产品——“新华丝路”,由新华社于16日在京发布,这将助力银行业机构掘金“一带一路”。
多家银行逐鹿“一带一路”
3月底正式公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到,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我国银行业早已嗅到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巨大商机。其中,政策性银行先行一步。2014年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中投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四家机构共同发起的“丝路基金”注册成立。其后,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纷纷宣布将“一带一路”作为今年工作重点。
四大行中,工行宣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储备项目131个,投资金额达1588亿美元;农行已在新疆、山东、黑龙江、云南、广西等地开展项目;中行宣布今年提供相关授信支持不低于200亿美元,未来三年“一带一路”授信额达到1000亿美元;建行目前确立相关项目资金需求约2000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股份制银行业也全力加速推进相关业务布局。中信银行6月底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中信集团多家下属公司,宣布将投融资7000多亿元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中信银行提供超过4000亿元融资支持,并设立“一带一路”基金,首期基金规模将达200亿元。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有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满足贸易、企业并购及投融资需求,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推进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
银行跨国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相关互联互通项目不断推进,中资企业对金融服务便捷性和多样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专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市场环境、商业技术和法律体系多样化,充分沟通、理解、掌握相关信息,是银行业服务中资企业的重要前提。
“企业走出国门之后,对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农行国际金融部副总经理郭薇提醒说,“'一带一路’项目涉及国家广、主体多、金额大、结构复杂,对金融产品的跨市场、跨领域、专业化等都有严格要求,银行跨国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水平不一,经济政策、法律规定、社会风俗等不尽相同,相关机构、企业如果不充分掌握信息、提前研究,贸然进入难以获得成功。”中信银行副行长朱加麟则说。
“我们需要了解政策的最新变化和影响,国际和国内同业的相关做法。”建行国际部副总经理孙剑波说。
正是基于此,“新华丝路”信息产品应运而生。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指出,通过打造'新华丝路’信息产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华社新时期的重要使命。
信源充实方能夯实基础
朱加麟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现发展情况,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恰当进入这个环节还是有困难的。
“从目前看,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使用的范围、定价,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朱加麟表示,以中信银行设立的“一带一路”基金为例,需要预先考虑将来的募集方式、最后的定价等。“我们会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比如从'新华丝路’获得信息,也会借鉴同业相关的做法等,之后再进行市场化的定价。”
郭薇表示,新华社在全球机构分布众多,其信息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俱佳,在开展信息服务上有天然的优势,此时推出“新华丝路”信息产品顺应了市场需求。
曾刚说,银行机构应注重研究不同国家市场存在的风险差异和潜在机会,从而优化信贷策略,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国别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