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监管办法发布
时间: 2017-11-1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截至今年9月末,三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资产总额25.12万亿,各项贷款17.41万亿。其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1.42万亿。
中国的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终于迎来专门的适用于其业务定位的监管办法。
11月15日,银监会发布《国家开发银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进出口银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统称“办法”),三个办法从市场定位、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九个方面对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监管做出管理安排,同时根据三家银行职能定位、经营管理的不同特点,提出一些个性化的监管要求。
“办法在三家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范围、支持领域方面,充分体现了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特殊功能,但同时也强调市场化运作,明确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遵循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和监管要求。”银监会政策性银行部主任周民源表示。
三家银行自成立以来,在服务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三家银行资产总额25.12万亿,各项贷款17.41万亿。其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1.42万亿,支持企业“走出去”贷款2.36万亿,棚改贷款3.13万亿。
强化开发与政策性定位
办法的出台是深化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弥补我国多年来没有专门的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监管办法的制度短板。
据周民源介绍,三家银行是1994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二十多年来三家银行的监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办法,所以以往都是参照商业银行相关的监管规则要求,对三家银行实施监管。然而,这一做法现在已难以适应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把三家银行20多年监管实践当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再借鉴国际上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良好做法,从法规的层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从三家银行监管办法的内容看,首先都明确要坚守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定位,具体业务可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两类,但应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国开行重点发挥中长期的投融资作用,加大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外贸发展、对外开放、国际合作、“走出去”等;农发行主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除明确坚守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定位外,办法还强调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要求三家银行建立完善的资本约束、公司治理、激励约束和内部控制等四项机制。
监管重头戏:
资本约束与风险管理
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是办法的“重头戏”,也是强化三家银行审慎发展的核心。
银监会政策性银行部副主任徐庆宏表示,本轮三家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构建资本约束机制,加强对三家银行的资本监管,其主要目的是推进三家银行提升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具体来说,办法就资本监管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三家银行要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状况、业务特点、外部资本监管要求,建立资本管理的制度,将符合条件的附属机构纳入并表资本管理范围;二是要制定中长期的资本规划,合理确定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资本预算与分配要优先保障政策性业务;三是建立资本评估机制,办法明确要求,三家银行每年要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资本评估;四是建立资本补充机制,要求三家银行建立内源性、外源性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动态、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
不过,办法并未就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予以明确。对此,徐庆宏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际上对银行的资本管理要求也在做动态研究调整,实际监管中,银监会会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情况对三家银行提出资本充足率方面的要求,但一般原则是要参照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办法。
在风险管理方面,办法也对三家银行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要求三家银行要把风险管理的工作覆盖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二是要求三家银行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建立起一套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强调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确保董事会、高管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分工明确,独立履职。三是要求三家银行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在风险类别上,要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在并表管理上,要覆盖所有纳入并表管理机构的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业务。
此外,徐庆宏表示,办法还要求三家银行突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由于三家银行的业务存在信贷资产占主体、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境外业务占比较高等特点,办法进一步要求把信用风险、国别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例如,要求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设定国别风险限额管理,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