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减小 “对公银行”重获青睐
时间: 2017-10-30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上市银行三季报陆续登场。截至目前,已有15家A股上市银行完成三季报披露,覆盖2家国有大行、5家股份行、4家城商行和4家农商行。
整体来看,不少银行不良生成压力减小,尤其是大行和华东地区中小银行,这与区域资产质量的领先企稳以及信贷结构的优化有直接关系。但同样可以看到的是,股份行的资产质量压力仍在出清中。
民生证券银行研究团队分析,2016年开始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大幅度地改善了大中型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但这种改善对于大中小银行是不同的。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改善相对滞后。
不良生成压力减小
除吴江银行外,其余已披露三季报的14家A股上市银行均对不良贷款额、不良率等数据予以公布。数据显示,有9家银行三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上季度下滑,其中招行和常熟银行分别环比下滑0.05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
这两家银行也是前述银行中,仅有的两家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减少的银行。截至9月末,招行和常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602.24亿元和9.21亿元,分别较年初减少8.97亿元和0.12亿元。
此外,还有3家银行不良率持平于二季度末,仅有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不良率环比上升。如果将观察周期拉长,有11家银行9月末不良率较年初下滑,浦发银行依旧未出现在这个名单中。
浦发银行也是14家银行中,唯一一家季度新增不良贷款额连续攀升的银行。数据显示,该行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新增41亿元、71亿元和94亿元,9月末不良率较年初(1.89%)连续攀升至2.35%的高位,拨备覆盖率则较年初下降34.55个百分点至134.58%,整体仍处于不良加速确认,主动出清风险的阶段。
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坚持实行“早暴露、早化解、早处置、早出清”主动防控风险经营策略。截至三季度末,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降至94%,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总的来看,就三季度而言,得益于区域经济和资产质量的领先企稳(尤其是江浙地区中小银行),以及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驱动,不少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生成压力减弱。“虽然个别银行不良生成率季度环比有所上升,但季度间的小幅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整体还是在减小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对于四季度,中航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符旸认为,有两类银行业绩改善的确定性较强。一类是资产质量已逐步改善、潜在不良生成压力减缓的银行,以五大行和招行为代表;第二类是本身资产质量较优、不良目前已经开始企稳、潜在不良生成压力减小的银行。
“对公银行”重获青睐
事实上,银行业的基本面从2016年开始改善,始于供给侧改革对周期性行业大型企业的提振。
但各类银行的基本面筑底有先有后,大型银行不良确认较为充分、息差企稳,基本面率先见底。股份行由于同业资金成本上扬、监管收紧制约、不良贷款确认进度的差异等原因,基本面改善滞后。
民生证券银行研究团队分析,供给侧改革往往意味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社会影响更大、技术实力较强、环保达标更容易的大型企业较容易受益。而中小企业会出现优胜劣汰现象,使商业银行在这部分客户上的不良贷款出现上升。
“在这样的风险出清路径中,更多服务于大型企业的大型银行信用风险会率先改善,而更多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银行,信用风险改善相对更为滞后,形成大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依次改善的顺序。”该团队认为。
也有银行人士对此表达不同意见。“总的来看是这么个情况,但是区域经济和银行本身业务结构、资产质量基础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像江浙这边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可以说大多企稳了,比股份行还要快不少。”有华东地区中小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从业务层面来看,民生证券银行研究团队也提出,目前处于L型经济景气转换的时点,也是“零售银行”概念最受欢迎、“对公银行”最受冷落的时期,但未来随着资本市场对经济进入L型平台期的真正确认,“对公银行”的估值将逐步修复。“总的来看,经济增速稳定或趋于上行时,公司业务景气度较好;经济走弱时,周期性不明显的零售业务更优;而金融市场业务在监管相对宽松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