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中小银行资本补血需求旺盛 前10月融资高达8000亿

时间: 2017-10-30  文章来源: 投资者报
  在金融行业持续去杠杆背景之下,银行资产质量下行拐点未至,核心资本不断被消耗,资本充足率告急。今年以来,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优先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公告络绎不绝。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上市银行公告及公开资料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10月26日,A股和港股两地中资银行中有30多家银行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完成补充资本金的融资计划,涉及融资的规模达到8231亿元。其中,建设银行(港股00939)融资规模最大,计划发行600亿元优先股;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港股01988)等多家银行则采取多种方式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银行在选择“补血”方式上有所变化,今年以来,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力的可转债规模明显提升,港股上市银行则热衷于选择优先股。
  前10月融资高达8000亿元
  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密集增资。《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上市银行披露的融资总额高达8231亿元。其中有近45%的案例为股权再融资,发债仍然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
  具体来看,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与兴业银行计划或者已经完成非公开募集(即定增)资金规模1198亿元;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港股00998)、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吴江银行以及江阴银行9家银行计划或者已经完成可转债募集资金到1595亿元;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港股03968)、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和贵阳银行6家A股银行与邮储银行(港股01658)、浙商银行(港股02016)、锦州银行(港股00416)、郑州银行(港股06196)、青岛银行(港股03866)、重庆银行(港股01963)以及九台农商行等7家港股银行则通过“明股实债”的优先股方式融资,共计2507亿元。
  此外,还有包括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港股03328)等11家银行发行的各类债券的合计规模为2930亿元。
  从单个银行来看,建设银行拿下融资规模之最。9月5日,该行公告称,银监会同意其在境内发行不超过6亿股的优先股,募集金额不超过600亿元,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这份优先股预案最早于2014年抛出,2015年6月获得建行股东大会通过,苦等两年终获监管层许可。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还采取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的办法补充资本金。以光大银行为例,今年3月7日,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人民币28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年末附有前提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4.60%,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5月2日,光大银行又启动了港股定增计划,其公告称,为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光大银行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10亿元,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据悉,该计划已经获得该行董事会通过。
  10月10日,光大银行公布了可转债情况,该行于今年4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亿元可转债,目前已有10万元“光大转债”转换为该行A股普通股。从上述三次公告可知,光大银行今年已经完成和计划的募资金额达890亿元。
  MPA给银行戴上资本充足率
  “紧箍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连金融机构中最会赚钱的银行,近年来也饱尝盈利增速不佳、坏账增加的酸楚,多数银行早已开始了转型之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银行想要发展提速,对资本的渴求程度更是高于一般行业。此外,除了资本消耗快,监管层也给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戴上了“紧箍咒”。
  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对各类资本的合格标准和计量要求进行了更为严格审慎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所谓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评估机制,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整合而来,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考核,监管层给出了详细要求以及时间节点,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前需达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8.5%、9.5%及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各项标准分别低1个百分点,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
  那么,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如何?毕马威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44%,较去年年末的12.6%小幅下降;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6%,较去年末的10.39%下降0.23个百分点。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业务发展所带来的资本压力持续显现,上市银行需利用资本市场优势通过定向增发和发行优先股等多种途径补充资本金。
  多数银行在募集资金时都直言将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以浦发银行为例,其定增方案指出,预计其在2018年年末将面临450亿元~610亿元的资本缺口,其中核心一级资本缺口为240亿元~390亿元。
  从数据来看,当前上市银行的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方面,江苏银行与锦州银行相对较低,为10.97%;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郑州银行垫底,为8.61%。
  对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原因,南京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由于持续经营和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的需要,该行尝试通过新设村镇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收购或参股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措施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促进业务发展。这些举措在促进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和盈利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资本金消耗。
  “公司首先考虑通过内源性资本补充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方法包括: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公司盈利、调整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等。”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公司进行外部资本补充,按照资本管理规划及年度资本管理计划采取合适的外部融资渠道充实资本。
  此外,南京银行还表示,有必要在自身留存收益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外部融资适时、合理补充资本,以保障资本充足水平。此次定增资本补偿完成后,预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会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银行可转债融资规模激增
  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银行融资事件中,可转债异军突起,前10个月共有9家银行发布了累计近1600亿元的可转债计划。而在过去10年中,仅有民生银行、工商银行(港股01398)和中国银行(港股03988)3家银行发行过可转债,规模为850亿元。
  可转债作为债权的一种,允许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按转股价格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相当于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股票期权。
  华创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相比定增和发行优先股,银行发行可转债存在一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定增,发行可转债不受18个月间隔期的限制,且投资者人数也没有限制,而定增限制投资者数量在10人以内;初始转股价也比定增发行价更高。其次,相对于发行优先股,发行可转债的期限短、流动性好,而且优先股只能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不能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最后,即使不转股,通过可转债融资的成本也很低。
  东吴证券研究员马婷婷分析称:“适合发行可转债的银行主要具备以下特点:资本消耗速度快,未来资本压力较大;已发行债券规模较小,即使发行大规模的可转债压力也不大;市净率过高或者过低的银行,定增存在一定压力,或将选择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MPA框架下广义信贷增速受限,部分银行需对未来规模扩张提前做好准备。”
  在上述逻辑下,上市不久的农商行和PB平均市净率均在0.9倍以下的股份制银行选择可转债就不足为奇了。
  港股银行偏爱优先股融资
  港股上市银行同样也在扎堆融资,迫切地想要补充资本金。包括邮储银行、九台农商行、中原银行(港股01216)、锦州银行、青岛银行、徽商银行(港股03698)、郑州银行以及重庆银行都采取了发行境外优先股的方式补充资本金;广州农商行、天津银行(港股01578)则采用发债融资的方式。
  优先股是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权利优先于普通股,投资者拿着固定股息但无权投票参与公司经营的一种“类债股”,上市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再结合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达到融资的目的。
  当然,并非所有融资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较低,今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高达12.43%的九台农商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其拟发行50亿元境外优先股主要用于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港股今年以来涨势强劲,但中资中小银行股并未能搭上大涨“顺风车”。截至10月27日,恒生指数涨幅约为30%,而与此同时,重庆银行、徽商银行、锦州银行、郑州银行等港股上市银行股价均低于今年年初,港股市场对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并不算太强。除了发行优先股和发债的办法,青岛银行、郑州银行和哈尔滨银行(港股06138)等不少“港漂”银行在筹备回归A股,以更好地募资补充资本金。
  不同资本实力银行发展路径分化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融资的银行队伍里鲜见国有大行的身影,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居多。国泰君安(港股02611)研究所银行组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大行资产增速稳定,中小行则不同程度地“节衣缩食”。
  通过测算上市银行201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的同比增速,及二季度环比一季度的增速,可以看到五大行生息资产增速保持稳定,而中小行增速普遍下降,其中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二季度环比出现了缩表。
  值得关注的是,生息资产增速分化的原因之一在于核心一级资本的充足程度不同,大行资本充足度较高,部分中小银行存在资本补充压力。在上市银行2017年6月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基础上,将部分银行已披露资本补充计划直接量化,叠加到原有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一些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然低于中农工建等国有大行。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多数银行仍面临资本的补充压力。一部分银行在缩表,一部分银行仍然在继续扩张规模。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此前银行业整体依赖存贷息差以及同业业务的模式将发生改变,根据各家银行优势不同,未来银行发展路径或将分化。
  今年完成定增的浦发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资金政策中性偏紧,资金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其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在上半年均有下降,未来将持续优化同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同业负债规模,提升同业活期存款占比,提高客户存款稳定度。
  此外,浦发银行强调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该行指出,未来将顺应客户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变化,配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积极调整业务模式,将服务实体经济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理财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强化理财投资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管理,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加快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等转型步伐。”
  南京银行则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在该行资产已过万亿的背景下,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宏观审慎监管要求越来越高。未来三年,其将通过存量资产结构调整、增量资产优化配置、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扎实推进轻资本管理模式,以推动业务发展、结构调整、创新转型,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