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微调 贬值预期会被强化么

时间: 2017-02-21  文章来源: 腾讯财经
  路透社昨天下午报道称,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开始进行微调,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从原来的24小时改为15小时,即从下午4:30开始计算到早上7:30,报道称此举是为了“以更好反应市场变化”。
  人民币中间价目前的定价机制是:“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也就是说,是指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需要考虑“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组成部分。
  其中的收盘汇率指下午4点半的收盘价格,“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主要是为了保持当日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一日人民币汇率指数相对稳定。按照此前的说法,4点半的收盘价格考虑的是当天的市场供需,而一篮子货币变化考虑的则是相对宏观层面的美元变化。
  理论上来说,此前的这一机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漏洞,即从早上9点半到下午4点半的市场变动,其实多少也会受到外盘美元汇率的影响,而如果将一篮子指数定位在此前一天的美元变动,那么的确也会存在着“重复计算”的问题。
  因此,将一篮子指数的变动的计算时长从此前的24小时减为15个小时,其实考虑到了这个“重复计算”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推行更加市场化中间价机制的政策意图。当然,这距离所谓的“清洁浮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未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果当天交易时段的人民币走势偏弱,那么即使在4点半之后美元指数没有大的波动,那么第二天的人民币中间价也可能比此前的模型开得更弱一些,这可能会造成人民币中间价机制所谓的“贬值预期自我强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因为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只要人民币市场仍然呈现“净购汇”,那么对美元的需求较多就会自然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这一点是美元指数本身变动之外的一个存在较大影响的因子。
  第二,境内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参考境外市场即CNH的价格,CNH市场又会对中间价进行反应,这样的因素存在,导致了人民币中间价天然存在着“外部干扰”,而在让市场因素发挥更大影响力之后,关于人民币贬值的“干扰项”也会自然增加。
  第三,尽管目前的人民币篮子中有24种货币,但其实真正24小时交易的货币并不多,所以真正要模拟从下午4点半到早上7点半的一篮子货币变化,市场只能选择几种主要货币(主要是G10货币)作为“替代品”。而一旦G10货币与新兴市场货币走势出现分化(正像眼下发生的 一样),那么市场就只能看到硬币的一面(主要是G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