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叶檀:中国减持美债增持日债 背后逻辑值得投资者学习

时间: 2017-02-14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多年以来,中日两国一直轮流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截至2015年11月,据美国财政部数据,中国持有美债为1264.5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日本持有1144.9亿元,排名第二,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而截至2016年11月,中国持有美债1049.3亿元,日本1108.6亿元,第一和第二名换了位置。
  中国和日本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作为最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国之一,全球货币主导权却掌握在逆差国美国手中,以至于顺差国反倒不得不拼命购买美债,让财富暗度陈仓回到美国,维持美国的金融与消费。
  据美国商务部2月7日公布的2016年贸易统计数据(通关)显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470亿美元,占整体逆差的47%;美对日的商品贸易逆差为689亿美元,占比9%,仅次于中国。
  日本对美国绝对是“真爱”。2017年2月安倍访美,姿态让日本国内的一些人都觉得有些肉麻。但日本的投资者却很清醒。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日本国内投资者去年12月份减持美债的幅度达到近4年来的最大。
  虽然日本和中国一样,近期都在减持美债,但安倍承诺会在美国其他地方投资——日本将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如高速列车等,为美国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为日美贸易顺差作出最大贡献的日本汽车企业,可能在美国本土的投资还会大幅增长。
  日本似乎希望嵌入到美国本体中,双方永不分离。与日本相比,中国显得要“矜持”得多,这是因为中日两国的体量不同所造成的——一只鸟可以站在大象身上,但一头牛无论如何也站不住——假如日本是那只鸟,中国是一头牛,美国就是那头大象。
  中国是人口与资源大国,独立基因强悍,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内市场,因此在贸易、货币、文化上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跟美国产生摩擦。
  而日本不得不拼命把自己绑在美国这条船上。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破灭后,日本国内曾经在贸易、货币领域针对日美双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最激烈的时候,甚至希望与中国、韩国发行亚元。但随着日本与中国关系越来越紧张,亚元逐渐失去市场。
  虽然与日本的调性有所不同,但中美之间也得要保持着合作的关系。
  只要特朗普不发疯,就一定会回到一个中国、互相贸易的常态上来。特朗普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跟习近平主席通了电话,这说明激烈的底线冲突会让特朗普回头。而中国对于特朗普某些不触及底线的言论,基本上是转过头,不跟你计较。
  美国对华投资没有减少。《日经中文网》2月10日的文章报道,经济调查公司CEIC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结果,对境外向中国内地的投资金额进行了汇总,被欧美企业等视为对华投资过境地、占到整体约70%的香港投资减少了6%。日本对华投资同比减少3%,减至31亿美元,连续4年减少。而欧盟对华投资增长36%,美国对华投资增长48%,均出现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对欧盟的大嘴评论惹恼了欧盟,中国与欧盟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日之间虽有矛盾但长期相处着,估计这两个国家的心理都会有点别扭。
  市场化之后的中国,在投资方面还是理性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日本债券持有者。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投资者净买入11.2万亿日元(998亿美元)日本债券,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净买入短期债7.25万亿日元,净买入中长期债3.95万亿日元。作为全球重要的避险货币之一,日元仍然受到青睐。很多个人投资者在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时,可以跟着央行走。
  这种投资不是“爱”,而是短期能赚就赚。去年开始,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外汇、折算交易有明显套路,中国购入日本债券大幅增长,可能在做套利。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一路下降,或许是两国经贸关系蜜月期逐渐终结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