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放开股指期货会怎样?

时间: 2017-01-14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我国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制度都显得有点另类,比如说对客户每天的开仓数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当天开仓当天平仓,要征收惩罚性的手续费。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股指期货交易自然十分清淡。其价值发现以及风险管理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体现。相对于当今轰轰烈烈的商品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多多少少有点被边缘化的味道。 当然,以前的股指期货交易不是这样。尽管按照标准的市场化运作要求而言,在制度设计上也是存在一些缺陷,但大体还说得过去,其基本功能还是可以发挥的。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由于股指期货顺势出现大跌,并且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跌幅相对还更大一些,这就引起了一些市场人士的不满,认为股指期货成为恶意做空者的舞台,甚至还认为是被“敌对实力”利用来扰乱金融市场的工具。一时间,要求关闭股指期货的声音不绝于耳。也就是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有关方面基于稳定市场的迫切需要,根据各方面的一些意见,对股指期货交易进行限制,于是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现象。 现在,限制股指期货交易已经有一年多了。期间市场有过两天四熔断这样的大跌,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不大的区间内小幅波动。这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在限制了股指期货以后,市场自然会稳定下来。当然,对股指期货加以限制,是否是市场后来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没有确切的依据予以证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确有人开始提出,现在增量资金不愿意大举入市,与不能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对冲手段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大资金,在运行的时候需要有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来提供保障,而正常的股指期货交易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在没有股指期货的背景下,大资金对进入股市自然是犹豫。于是,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一种要求取消对股指期货交易限制的呼声。 最近,则有大量转自海外媒体的消息称,股指期货交易将会逐步放开,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对于这样“出口转内销”的消息,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部门的评论。不过坦率地说,从尊重市场,让股指期货回归市场化运行的角度来说,放开对股指期货交易的限制是必然的,而且晚放不如早放。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是为了实现“将市场还给市场”的目的,而不应该是想借此来影响大盘走势。 很明显,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工具,其功能不小,但是对市场的作用,应该是中性的,即不偏袒做多,也不偏袒做空。所谓有了股指期货,大资金就会蜂拥而入的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因为大资金入市,首先看市场点位是否合理,有没有上涨机会,而不是有多少安全保证,毕竟它所从事的就是风险投资。事实上,境内开设股指期货交易以后,很长时间没有对交易有太多的限制。在那些时间里,人们也没有看到大资金因此而快速进入。其实,决定资金是否入场,有没有股指期货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并且远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另外,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在交易的组织上,股指期货多多少少是对做空有利一些。其主要体现在对套保交易是有所倾斜,在现货市场没有真正做空机制的情况下,这相当于单方面给做空方增加筹码,因此此时放开股指期货交易,是否会被认为是向市场发出某种暗示,也许还真是一个问题。所以,尽管我们说放开是趋势,但有其必然性。何时放开,究竟怎么放,还是要慎重研究。 笔者看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把是否放开股指期货看得太重要。股市的涨跌在本质上取决于经济,股指期货的波动,本质上还是服从于现货。因此,没有必要将放开股指期货交易视为什么利空,当然也没有必要将其视为利多。有条件的投资者,掌握点股指期货的交易技巧,给自己增加一种交易手段,那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单位:申万宏源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