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增势不足
时间: 2017-01-10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本报讯 进入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似乎不如2016年四季度般迅猛。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在2017年进入缓步上升阶段。国内期货市场表现也是如此,并未迎来“开门红”。2017年的首个交易日,商品期货市场价格以大涨开局,却以大部分飘绿收盘,主要商品焦煤、甲醇、PP、焦炭、铁矿石等价格当日跌幅均超3%。尤其是黑色系产品价格在节后大幅下挫,价格连续多日均以跌为主。1月6日,除了焦炭、焦煤价格分别有1.69%、1.35%的涨幅外,其余主要商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下跌,铁矿石跌2.09%、热轧卷跌2.53%、天胶跌1.22%,有色金属板块价格则集体回落,跌幅均在1%左右。
对此,生意社总编、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刘心田分析指出,2017年开年与2016年相比,市场价格的上涨动能已经发生了改变。2016年市场上涨的动能来自于“二孩”政策、房地产新政、供给侧改革等,市场处于供给侧的减法与需求端的加法同时发力的交错期,政策的红利拉动了2016年市场的快速前进;进入四季度,市场在T效应(涡轮效应)、洗牌效应、顺风车效应的带动下更是开足了马力,实现了飙涨。但进入2017年后政策红利影响开始弱化,且经过了2016年的快速上涨,市场积累的泡沫也越来越大,上述“老”动能的效力就开始大打折扣了。2017刚刚开年还处在“新”动能的空窗期,市场正在寻求新动能,故而导致近日市场出现了波动。
刘心田认为,2017年市场的新动能是不带“T”的,即不增压的,但市场仍会保持“惯性”,即供给侧的减法与需求端的加法还会继续发力。但在加减法继续发力后,2017年大宗商品市场会更多受到“乘除法”的影响,市场结构优化、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改造的乘法和“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流通效率提高的除法或对大宗商品价格进行再定位。在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或会稳下来、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