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或放缓
时间: 2017-01-06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收官862点,比年初668点上涨194点,涨幅为29%(最高点为12月19日的866点,最低点为2月3日的660点,全年均值725点)。2016年年末,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与2014年10月份时相当。从生意社BPI走势图来看,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两段大的波动:缓升浪和大升浪。1~2月,BPI基本为横盘整理状态;3~4月为缓升浪,BPI震荡上升至714点;5~6月,行情回调;7月进入主浪也是大升浪,7~9月匀速上涨,进入10月份后开始加速,走势如同“蹿天猴”,直至12月中旬末创最高点866,也创出25个月以来的新高。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下半年的这波涨幅为BPI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波涨幅,2016年的全年涨幅也创8年来纪录,唯有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至147美元/桶的疯狂可以相提并论。
生意社总编刘心田指出,从BPI走势来看,2016年曲线如翘起的猴尾,上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表现有差异。
刘心田认为,主要有三大效应影响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一是T效应,即涡轮效应。虽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二孩”政策的放开和其他需求刺激政策再次激活了人们的心态,房地产市场的走强映射了人群的增压心理,信心涡轮走强发力给大宗商品尤其是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钢铁、建材等品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更进一步传导至整个大宗商品市场领域。二是洗牌效应。经历了近5年的低迷后,大宗商品在2016年重新进入景气周期,商品的价格在重新洗牌、定位。以原油为例,其价格在2016年年初的26美元/桶成功探底后,即开始一路走高寻找“天花板”,下半年在45美元~50美元/桶寻求到了阶段性平衡。动力煤、铜、铝等品种与原油类似,市场探底洗牌后重新崛起,应当说洗牌既带来了混乱,又带来了机遇。三是顺风车效应。在整个大盘风起之后,相对来说没有太多利好干货的板块、品种出现了跟风炒作,如天然橡胶、MDI、沥青等。上游企业提价、物流限运、环保等成为炒作的有利推手。客观地说,四季度前半段刮的是自然风,后半段是吹风,但终归让不少品种搭上了行情快车。
除了三大效应,刘心田强调,不可忽视资金流对2016年大宗商品“疯牛市”的作用。2016年流动性充裕,期货市场几度出现集中开户现象,大宗商品成为资金追逐对象,资金流的泛滥导致价格流的失控。此外,供给侧改革的减法与需求刺激的加法造成了供需的阶段性不平衡,也是牛市的结构性原因。
“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望进一步走高,BPI的阶段性天花板或为980点,但整体走势不会呈单边上涨。二季度的回调或不可避免,BPI的阶段性地板或为750点。整体来看,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或以涨为主,但节奏会放缓,2016年的‘疯牛’到了2017年会变成‘水牛’。”刘心田强调,2017年经济以稳为主,商品市场也不例外。在加减法作用发力后,大宗商品市场2017年会更多受到乘除法的影响,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改造的乘法和“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流通效率提高的除法或对大宗商品价格进行再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