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个人购汇为何此时“实际收紧”?

时间: 2017-01-04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2016年的最后一天,外管局发布了“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六问六答。其核心内容包括:5万美元的个人年度购汇便利化额度没有变化,个人购汇将进行更细化的事前信息申报,对于涉嫌利用经常项下从事海外购房、投资等资本项下交易的情形,可能受到最严重“移送司法机关”的事后惩处。 经过元旦假期发酵,这一消息在新年首个交易日受到了更大关注。一些原本只关注股市的投资者,也开始尝试了解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信息。昨日,人民币兑美元离岸汇率延续震荡,境内即期汇市却呈现单边下跌态势,并逼近新低。这某种程度印证了民众对“人民币还要贬值”的担忧。 他们发现,无论是去银行柜台或是通过网银进行换汇操作,都要先填写《个人购汇申请书》,“购汇用途”项下有了更详细的必填科目;也明白了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一直禁止个人换汇后从事海外房产、境外股票或分红保险等投资。而事实上,身边一些脑子灵、动手早的朋友,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境外的不动产,也有不少人组团去香港刷卡购买分红类保险或是直接炒美股、欧股了。 今后,上述用途的换汇操作将很难在合法渠道获得支持。据记者了解,昨日上海地区部分银行网点的换汇情况还不如去年热闹。相比去年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压力并未减轻,但随着购汇手续趋严,个人实际参与便利性受到了较大影响。 然而,这一规定重申与实操趋严,真能扭转人民币贬值预期吗?不妨看一下外管局六问六答中的表述——“过去,我国国际收支个人购汇中存在一些漏洞,致使部分违规、欺诈、洗钱等行为时有发生……助长了地下钱庄等违法行为”。试想,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美元的海外房产投资,岂是普通居民每年5万美元所能轻易达成的?可以进一步认为,上述漏洞与违规,表面上看似乎与底层金融网点疏于防堵、惰于监察有关,而其根源应在于长久以来且较大范围存在的“制定规则易,严格落实难”的弊病上。 记者算过一笔小账,以日本东京核心地段使用面积70平方米的房产为例,其售价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各类交易费用约为房价的8%,持有期还需定期缴纳固定资产税与都市计划税等,虽然租赁回报率约6%,但整体不确定性与风险仍大。相比而言,国内资金只要来源合法,获得超过海外购房的收益并不难。比如说仍很火爆的个人网下新股配售,无风险年化收益不会低于15%。 所以说,此次个人购汇监管的实际收紧,更多只能影响到市场预期与心理层面,而这一影响的最终方向或许还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