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人民币结算汇价“虚破”七关口

时间: 2016-12-23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一周前刚刚从美国出差回国的张琪(化名),对着刚刚新鲜出炉的信用卡账单有些发懵。正准备还款的他,算来算去都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数字:发卡行给他在美国刷卡消费所计算人民币还款额,竟然是采用了7.0063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价。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近一直徘徊在6.95附近的情况下,“破7”的汇价似乎颇为令人费解。 对于这种状况,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汇价结算等商业因素,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部分领域“虚破”7关口并不意外。从这一点上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即便在未来突破整数7的所谓“重要关口”,也并不意味着任何悲观或者恐慌的来临。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大步迈向市场化的当前阶段,汇率市场化脱敏也正向新常态进发。 汇价波动仍属正常 近期不仅一些在境外消费的相关人士遭遇到人民币汇率“虚破”7关口的情况,最近部分习惯于“海淘”购物的消费者,也曾出现过商家对代购境外商品计价时,采用明显高于7水平的人民币汇率。例如,由于到岸时差的原因,近期许多“海淘剁手族”都普遍遇到一些欧美代购商家,直接上调代购商品结算价格的情形。 针对一些发卡银行在将境外刷卡消费额计算时所采用的“高外币汇率”,广发证券外汇市场分析师赵鹏泳表示,这背后可能是中国银联在结算时采用了“结算加点”和“加掉期汇价”的方式。 一方面,银联给出的汇价只是面向商业银行银行卡客户给出的清算价,考虑到还款期的滞后因素,以及人民币即期汇价当时偏弱的表现,中国银联当时挂出的境外消费或取现汇率出现“破7”的情况并不算异常。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低于7的汇率水平,也并不代表官方实际汇价,赵鹏泳称。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虽然目前个人消费领域人民币对美元“结算汇率”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出现了跌破7的情况,但像在人民币对外币结算规模更加庞大的外贸企业方面,出于汇率波动加价的考量,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结算汇率”破7已经是司空见惯。 市场化脱敏继续深化 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分析师丁孟表示:“尽管近几个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相对偏高,但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央行所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肯定不是盯着个人每年换汇的那‘5万美元’。”一方面,从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货币当局的预期引导更着重机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市场单边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宏观层面来说,央行担心的是不正常的资本流出,而不是个人换汇、个人持有外汇。外汇储备无论是在国家手里还是藏汇于民,都是本国资产,并没有太大差别。近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券商还是商业银行,绝大多数主流研究机构预测的201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下限,普遍都在7以下。从深度参与银行间外汇交易的金融机构角度来说,“破7”与否,显然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投资命题。机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未来人民币汇率是否会出现超预期波动。 贬值风险被高估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在人民币汇率上的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推进“渐进可控的汇率波动”、防范资本项下是否出现大量违法违规的跨境资本流出、做好有关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引导,而不是人民币汇率是否破7,或者是个人购汇是否出现较大增加。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远期表现,目前各主流金融市场所反映的投资者预期仍保持大体平稳。当前,无论是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境外香港CNH市场,抑或是美国的NDF市场,近一个多月来各类主流机构投资者对于人民币未来一年的掉期、远期汇价预期的下跌幅度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即便是所谓民间换汇的“黄牛市场”,近期京沪两地“黄牛掮客”对个人私下换汇的“加点”幅度,也没有明显增加。整体而言,在汇率市场化脱敏进一步向新常态进发的背景下,一些悲观投资者对于2017年人民币所可能面临的贬值风险,显然已过度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