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递减难撼中国殷实家底
时间: 2016-12-22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为30516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减少691亿美元,降幅为今年以来的最大,同时也是外储规模连续第5个月下降。相比于今年1月份的3.23万亿美元,截至目前外汇储备已经缩水5.9%,并降至5年新低。不过,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按照国家外管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主要因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美元与非美货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以及对外投资或购买的售汇记账引起。观察发现,今年以来央行每月干预外汇市场的额度平均为100亿~200亿美元,基本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但与这种主动性的调整行为及结果相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占了全球外储总额的29.4%,因此,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递减所作的贡献可能更大。
今年以来美元气势如虹,其指数在11月份突破了100点大关,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贬值1.6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背向运动,牵引与强化了资本流出的预期,增大了外汇支付的半径。另外,伴随美元的飙升,全球非美货币也集体下挫。权威机构测算,11月份汇率变化因素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大约减少300亿美元。
不仅如此,美联储加息和特朗普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引起美国国债深幅调整等两项预期的强化,全球央行不约而同地大举抛售美国国债,仅过去12个月就抛售了2000亿美元之巨,由此引发了美国国债以及发达国家主权债券的纷纷巨挫。中国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外汇储备配置了70%的美元资产,而由于欧美日债券利率的大幅上行,外储投资标的价值重估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缩减在11月份至少贡献了200亿美元。
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走弱刺激了部分资金的外流。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银行累计结汇11923亿美元,累计售汇14503亿美元,结售汇逆差2580亿美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DI)同比增长53.3%至1459.6亿美元,超过同期1039.1亿美元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不仅如此,今年1~11月,我国个人购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显然,无论是ODI增长还是“藏汇于民”,它们都是官方愿意看到的结果。
按照目前3.05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在全球独占鳌头,且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余额还远远超过满足基本需求的适度规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估计,中国目前需要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据专家的测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线在1.5万亿~2万亿美元之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能够支付24个月的进口,高于外汇储备抵达高峰时的23.5个月的水平,且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
最近数月外储递减的额度呈扩大状态,但受多种冲抵因素的影响,未来继续大幅且陡峭式减少的可能性并不大。
短期来看,人民币加入SDR后,海外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热度不会减弱,而且人民币向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推动资源配置多元,在全球依旧延续宽流动性、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格局下,面对全球性的资产荒(目前全球负收益国债已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债券无疑成为了一个值得配置的高收益资产,海外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大周期或已开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将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合理的价值中枢,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向好,人民币贬值的后续空间被锁定在有限的范围内,由本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压减外汇储备的汇率驱动力将逐渐弱化。
从创汇的角度观察,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近15%,对外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未来经常项目顺差占比将长期维持在2%附近,保守估计每年至少形成5000亿美元的顺差额度。另外中国已成全球引资最大国,今年前10个月非金融类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同比增长4.2%,动态上看吸收外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每年可提供的用汇需求可达1200亿美元。受以上护卫性力量所驱动,外汇储备维系在合理的水位完全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