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下降与资本外逃不能画等号
时间: 2016-12-15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央行日前公布的11月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30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万亿美元,比10月底下降691亿美元,降幅为2.2%。这是外汇储备连续第5个月减少,并创下今年1月以来最大单月降幅。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外汇储备减少是市场内在变化的客观反映,主要受美元升值、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中国外贸企业创汇能力不足、“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等影响,不能视为资本外逃,也无需过度解读。
美元走强是主因
近期,受美国经济持续向好、通胀率回升等因素影响,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升温。美元指数10月和11月累计升幅达6.5%,11月24日美元指数更是触及102.05点,刷新14年来高位。
随着美元走强,全球主要非美货币几乎全线下跌。据央行官网分析文章统计,11月份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对美元分别贬值8.42%、3.57%、2.78%,土耳其里拉、墨西哥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等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更大。“我们持有的外汇2/3是美元,1/3是其他币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告诉国际商报记者,“但是我们按照美元计价,美元升值之后其他币种资产贬值,折算下来我们的外汇储备就下降了。”
郭田勇同时指出,由于美元升值,美国市场利率有上行的可能性,美联储也在讨论加息,这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降。“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比较多,其价格下降自然也会导致中国外储下降。”
不必过分担忧
近期,监管部门加强了人民币对外净支付的管理。11月底,外汇局发布消息称,将配合境外投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打击虚假对外投资行为。12月初,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将把完善中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相机调控相结合,在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同时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完善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对此,郭田勇认为,不能将外汇储备的下降简单认定为资本外逃。“外汇储备减少反映了市场内在变化,是市场情况的客观反映。”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表示,当前用人民币换美元,或用人民币换外币资产,资金的主权和资产的归属并没有跑到境外去,只是企业、机构、个人在资产配置上作了一些结构性的调整,这不能叫资本流出。外汇储备的减少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外贸企业创汇能力不足、中央银行干预汇率、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等。“这些都会消耗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外,受访专家均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在未来仍有持续下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