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月报:2017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会收窄
时间: 2016-11-29 文章来源: null
本报告导读:11月,美国大选成为全球市场的主线,美元大幅上涨,带动人民币连续跌破重要关口;过度单向波动不是资产价格的常态,汇率继续贬值的内生动力和外部阻力会逐渐增加。
摘要:
在岸人民币跌破6.9。11月初,汇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稳期,9月“价格维稳”的负面效应逐渐出清。不过,11月9日的美国大选飞出“黑天鹅”,川普意外当选;比选情更令人意外的是全球市场的反应,美元先跌后涨,一举突破前期高点。强美元下,人民币接连跌破6.8、6.9两个关口,内部贬值预期也随之升温,内外部压力形成共振。
与年初相比,本轮贬值有何不同?单从贬值幅度上看,本轮贬值已经超过了2016年初的那轮“汇灾”,但其实存在显著的不同。一是贬值驱动力来自于外部美元指数走强;相比之下,1月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二是价格信号没有“失真”;本轮贬值基本上是在政策“默许”下进行的,相反年初的贬值是在“政策抵抗”下完成的,结果是本轮贬值至今,外储消耗十分有限。汇率政策方向似乎已经从“管价”转向“管量”。三是市场对汇率的预期已经从“无底”
转向“有底”。在过去的几轮贬值过程中,一旦汇率下跌,市场容易形成“无底洞”预期,国内资产价格和汇率显著正相关。但最近的一轮贬值过程中,国内资产价格与汇率的正相关性消失,甚至开始呈现负相关性,意味着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底部预期”(尽管对每个投资者可能不一样),汇率调整越快,离“底部”和风险出清也越近。
汇率不是“无底洞”。客观上讲,未来一段时间汇率仍将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一是岁末年初结售汇压力将季节性上升;二是意大利“修宪公投”结果未卜,若失败可能进一步推升美元。但汇率也是资产价格,单向波动本不是常态;人民币的基本面并不差(特别是商品贸易),持续贬值的内生动力将逐渐减弱,外部约束(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调整幅度已经很大,可能引起贸易争端)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