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周报:美国没那么乐观 人民币没必要悲观
时间: 2016-11-22 文章来源: null
平安观点
1、美国没那么乐观:特朗普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可实现性存疑宽财政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引起通胀上升和利率上升的逻辑是在紧货币的配合下才会出现的。例如里根时期的财政刺激,但当时全球化刚刚兴起,新兴国家对美元具有极大的需求,宽财政和紧货币的组合才得以存在;而在次贷危机时期,美国出台的财政刺激政策是在美联储量宽的支持下得以进行,宽财政并未带来通胀,利率也长期保持低位。特朗普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声明将加大财政刺激,并表示了提升利率、收紧货币的政策意图,导致近期市场通胀预期浓重,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也有较大提升。然而,其宽财政紧货币政策搭配的可实现性却非常值得怀疑:
当前全球化扩张速度放缓,美国市场份额逐步降低,其他各国的美元储备与80年相比明显增速放缓,美国国债需求相应降低;同时,近日各国央行大举抛售美国国债,这意味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大量发行美国国债可能面临无人买账的窘境,如果财政刺激硬要推行,最后恐怕仍需美联储来买单,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情况下,低通胀与低利率恐将持续;另一方面,当前美国政府债务已经较高,在此基础上还以高利率大量发国债将带来较强的债务负担,也会一定程度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总的来说,特朗普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可实现性存疑(即使升息,幅度也并不会太高),通胀与美国的强劲复苏都不会较快到来,当前市场对特朗普效应的反应有过度乐观之嫌。
2、人民币没必要悲观:市场正在适应汇率调整特朗普所宣称的大规模财政刺激促使近期美元指数不断走强,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速下跌。从11月9日至今短短8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1.42%,但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平淡。这一方面由于年初以来央行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趋严,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逐渐完善。本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贬的原因非常明晰,即受到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的影响,因而并未引发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
我们认为,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有一定程度的高估,未来人民币仍存在贬值的空间。但是,对于人民币汇率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没必要悲观。一是特朗普宽财政、紧货币政策的推行有较大难度,短期内也难以看到美国的强劲复苏和持续的通胀,因此美元指数的上行空间有限;二是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市场在逐步适应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并且,未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实现汇率自由浮动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对于汇率波幅的容忍度也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