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一年净流出的2万亿元人民币都去哪儿了?

时间: 2016-11-11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人民币累计净流出2.0万亿元,但同期离岸人民币存款并未相应增加,反而减少了至少3,692亿元。流出的人民币都去哪了?这些变化有何市场和政策涵义?
  自去年10月银行涉外人民币收付款转为逆差,至今累计净支付额已高达2.0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影响涉外人民币收付的主要因素。
  在2012~14年间,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净流出2.2万亿元。去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数据不可得,但从人民币流出总额及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流入额反推,在过去12个月中,贸易项下人民币流出规模约为2.6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一直以来都处于顺差状态,是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渠道之一。
  数据显示,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净流入已从去年4季度高点的2,902亿元显著下滑82.1%至今年3季度的520亿元。同时,RQFII额度在去年10月至今年9月间增加了998亿元,同比少增284亿元。简而言之,去年以来,经常项下人民币流出加大,而资本项下回流减少。
  流出的人民币并未形成离岸人民币资产。
  从历史数据看,在去年9月之前,人民币对外净支付额与香港人民币存款呈现同步、同向变化,表明流出的人民币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了离岸人民币存款。但这种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去年10月以来,在人民币净流出加速的同时,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却在快速萎缩,从去年9月底的8,954亿元下降了25.7%(2,299亿元)至今年9月底的6,655亿元。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其他离岸中心人民币存款同期也下降了至少1,393亿元。自去年10月以来,境外共发行了人民币债券822亿元,而债券存量实际减少了383亿元。总体来看,离岸人民币资产规模是收缩的。
  自去年811汇改以来,离岸人民币汇率一直弱于在岸汇率,而且一度较为显著,而两地利差扩大很大程度上已是汇差的反映。离岸人民币并不比在岸人民币更有吸引力——即便是有,也应看到离岸人民币存款等资产增加。因此,套利机制似乎不足以解释人民币的加速流出。
  我们认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挥之不去而在岸外汇管理趋严的情况下,人民币流出可能已成为规避外汇管理、实现资本跨境并最终转为外汇资产的重要渠道。在过去一年间,人民币在银行代客涉外支出中的份额继续攀升,而在涉外收入中的份额却大幅下降。这种分离在历史数据中并不多见。如果没有理由认为境外市场参与者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更愿意接收人民币,那么这可能是资本漏出的一个间接印证。
  当私人部门向境外输出人民币并在离岸换汇,离岸人民币供给增加,人民币汇率必将承压。在汇率联动机制(如预期趋同)的影响下,在岸汇率也将受到一定的拖累。若要抵消该影响,央行必须在离岸市场卖出美元、回笼人民币。这一干预措施可稳定汇率,但将消耗外汇储备。因此,人民币流出亦会导致汇率贬值或外储下降,与外汇流出并无二致。
  人民币跨境流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应有之义,但对本外币资本管理的差异可能引发监管套利。
  这在贬值周期中可能增加实现汇率稳定目标的难度。我们认为,央行在短期内有必要而且可能也会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面对两难选择,可能会加强对人民币流出的管理,将其纳入本外币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这可能给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造成一定短期影响,但无论如何,一个健康而有韧劲的中国经济才是人民币国际化中长期的根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