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五大举措现身 黑色系拐点将近?
时间: 2016-11-02 文章来源: 财联社
编者按:针对黑色系的节节攀升,监管层的措施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综合来看,签订中长期合同、限制价格、提高手续费、释放产能、配资监管五大举措已相继现身。在经历了多轮过山车行情后,黑色系“傲娇”的上涨态势依旧未减。但随着监管层多次喊话涨价不可持续,以及支撑黑色系上涨的因素面临被打破的情况,黑色系的拐点风险也越来越大。
五大举措前截后堵
针对黑色系的节节攀升,监管层的措施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综合来看,签订中长期合同、限制价格、提高手续费、释放产能、配资监管五大举措已相继现身。
11月1日,发改委主管媒体中国改革报消息,将于11月召开的全国煤炭交易会将推动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购销合同,以稳定煤炭市场预期,实现煤炭价格处于合理水平。并特意提及称“有意向使5500大卡动力煤合同基础价格在535元/吨—540元/吨之间签约,随市场价格变化同比例浮动。”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秦皇岛港山西产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已达595元/吨,续创2014年1月底以来新高。而10月30日平仓价更是达到了672元/吨,创2012年6月底新高。
报道中提及的“合理价格”,要比当前的市场报价低出20%以上。
另外路透社援引相关人士消息,10月底发改委已要求包括神华集团在内的煤炭企业同意限制2017年供应合同价格,把5000大卡与5500大卡动力煤的2017年供应价格定在等于或低于每千卡0.12美元的水平。
此前,郑商所宣布自10月31日晚夜盘交易时起,动力煤品种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24元/手,非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维持不变,这是9月底来第三次调整动力煤交易手续费。
同时,发改委会议上针对目前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状况提出:已经批准了的先进产能矿井要尽快释放产量,希望各家煤炭集团在适当释放产量保供的情况下稳定价格。9月份发改委针对煤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已分别启动二级响应和一级响应,日增加煤炭产量也从30万吨提高到了50万吨。
发改委稍早前表示,前期煤价上涨主要是受发电企业冬储煤、运输需求阶段性上升、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一些偏好固定收益资产投资的私募机构正与部分期货公司进行合作,并为期货投资者提供1—4倍不等的杠杆配资服务。配资的私募机构的资金为自营资金,并通过发起成立结构化资管产品,并认购优先级份额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配资。
不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已下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计划备案管理规范第1-3号》,对结构化产品可能存在的配资漏洞进行封堵。
机构:涨价难以持续
鉴于监管层对于煤炭市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市场分析认为,随着先进产能释放到位和铁路煤炭运量大幅增加,当前电厂煤炭库存大幅上升,市场供应增加和库存水平上升,煤炭价格继续上升并没有基础。
海通姜超研报认为,本轮煤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减少供给、叠加需求短期改善,导致供需短期错配。
不过从需求端来看,电力耗煤、炼钢等对煤炭需求短期均有改善。
与此同时,从供给端来看,产能严重过剩,煤企依然大面积亏损。即使考虑到2016年退出2.5亿吨产能,短期内产能过剩也难以缓解,截至8月底依然有1847家煤企处于亏损状态。
而钢铁需求方面,姜超认为,地产调控大幅加码、汽车减税即将到期,钢铁需求存在大幅回落的风险。从供给端来看,15年中国粗钢总产能是12亿吨,即便16年压缩了4500万吨产能,相比于8亿吨左右的需求依然是严重过剩,长期看钢铁涨价亦不可持续。
中财期货也表示,随着成本的攀升,钢厂开工率下滑,与此同时焦化企业开工率持续上升,后期或面临库存压力。
发改委此前已明确表态称,“此轮价格上涨,既是国家去产能、控产量政策效果的显现,也有阶段性、偶发性因素叠加造成的非理性上涨成分;一旦偶发因素消退,煤炭供给阶段性过剩和价格回落将是大概率事件。”
国泰君安徐寒飞研报认为,此轮黑色系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市场“错配”因素。8月以来供给受限恰逢需求短期回暖,造成短期供求错配,导致煤炭库存大幅下降,叠加运费回升等因素,推动了煤价一波强劲上行。不过,错配的“高峰”已经过去,加速上涨可能意味着动能衰竭,回调的风险开始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