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人民币含金量唯有靠深化改革
时间: 2016-10-26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10月以来,尽管加入了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对美元却呈下跌走势,汇率一再刷新6年以来的新低。自9月30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经跌去超过1000个基点。在此背景下,市场上的避险、担忧情绪在上升。人民币币值未来会不会进一步走跌?跌势本身是否会形成自我实现的预期?对宏观经济趋势有多大影响?
分析这轮人民币汇率下跌,有外部和内部双重因素。
目前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为“上一日收盘价+CFETS一篮子货币变动”,而美元在CFETS一篮子货币中的占比约为26%(13大货币中排名第一),所以美元走强对人民币影响很明显。从外部环境看,美联储12月加息成为市场共识,加息概率近期持续上升。
如果与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较,事实上,人民币的贬值幅度确实不算大。除对美元之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中的其他货币呈现出有升有贬的态势。
因此,这一轮下跌虽然创造了6年来对美元的新低,但跟去年的恐慌性下跌不同,短期并无引发金融风险之忧。回顾去年“8·11”,当时人民币出乎意料的跳贬之后,市场参与者普遍预期央行会不断放任人民币汇率贬下去,甚至会再来一次跳贬。在这样的预期之下,情绪而非基本面就成为汇率市场运动的主导力量,贬值预期自我实现、自我加强,形成了汇率越贬,贬值压力越大之势,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度成为全球金融风险源之一。但从“8·11汇改”至今,央行与市场沟通的能力日渐娴熟,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透明,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运行态势。一个证据是,尽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贬了不少,但在人民币离岸不可交割远期市场(NDF市场)中,远期汇价所隐含的未来一年人民币贬值幅度预期一直稳定在4%左右,只有去年年底峰值的一半左右。
但应当客观看到,确实有不少资金在流出中国,这些资金所代表的心理因素,是中国经济的深层隐忧所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售汇逆差1.6万亿元人民币。9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897亿元人民币,较8月逆差规模(8月逆差收窄)扩大1263亿元人民币。其中虽有旅游、留学购汇高峰等季节性因素,但也显示资金流出压力加大。对照移民热、海外房价上涨等因素,可以看出不少富裕群体的选择。显然,移民等选择不完全基于商业和经济因素,更包罗了教育、医疗、环境、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内。
货币价值高低,测量尺度只是技术手段,不能忘记的是决定货币价值的基本面:货币的真正内在价值源于经济和社会健康程度。对人民币来说,中国经济仍有较高的增长率,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经济趋势并不是问题。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必须要有实际的改革举措,才能革除经济—社会治理中的不良现象,进而扭转人们尤其是企业家等富裕群体的心理预期。
规范高效的法治、严格的财产权保护、低廉的交易成本,都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和深化,是真正的经济健康之源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之源,这是改革的深层着力点,是人民币币值的含金量之源,也是未来中国从容应对各种汇率变化乃至汇率体系变化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