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看好中国不良潜力 但汇率风险难对冲
时间: 2016-10-25 文章来源: 财新网
对处于经济下行期的不良资产,买还是不买?花多少钱买合适?对此,各方看法不一。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此轮不良资产处置恰逢经济下行周期,资产增值空间可能不会太大,且实践中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投资难、处置难、退出难等老问题,不良资产市场近两年实为“雷声大、雨点小”。但外资机构或许另有一番看法。“非常渴望,如狼似虎”。海岸基金董事长张晓琳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外资对参与处置此轮不良资产的热情。
作为一家专注于投资不良的外资机构,海岸基金成立于2004年,是最早进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外资基金之一,管理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账面),规模仅次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意思的是,海岸基金在两轮周期之间,也一直在购买和处置银行的不良债权,在分期成立三项美元基金并处置了本金逾千亿元的资产后,终于迎来了此轮新的银行不良爆发周期。
近日,张晓琳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以其结合了外资机构和长期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经验的独特视角,分享了她对此轮周期下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市场的认识。
外资机构的渴望与阻碍
与多数内资人士的踌躇不同,张晓琳的态度则更为笃定。她认为,此轮周期下的不良资产更适合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贷款的抵押物充足,资产包都是“干货”。
“这个周期银行放出来的项目属于买方市场,价格比上个周期便宜多了。买家定价都是市值的三折甚至更便宜,安全边际比较高,基本上在流动性好的区域,只要一个包出来大家需要很快做决策”。而相比之下,上个周期不良资产抵押率非常低,风险难以确定,定价和是否购买的判断并不好做,“一个包的尽调就要做40多天”。张晓琳说。
此外,不良资产在法律方面的确定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个周期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打官司,不停地在跟债务人对抗。但是在这个周期下,各个银行几乎没有任何文件上的法律瑕疵”,张晓琳表示。
机会当中,蕴含着风险。张晓琳指出,流动性风险,是经济下行期中不良资产处置的最大问题,这也是目前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
目前,各大外资机构正在探索进入中国市场。KKR已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称将投资中国的信贷和不良资产。全球不良资产的最大买家——橡树资本,已在2015年5月完成了在中国的首笔不良资产投资。同时,据此前财新记者了解,国际投行高盛也在寻找参与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会,可能通过参股某民企AMC,以间接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尽管外资兴致盎然,目前仍有多重因素阻碍其出手,汇率风险便是其中一大原因。张晓琳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对冲汇率风险工具,一般香港市场一年的对冲汇率成本为3%,但仅仅起到一个兜底作用;另一方面,外资在结算后还存在出汇需求,如何增加出汇流量也是个问题。
此外,发改委要求外资出具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也拉长了其购买不良资产的流程。根据2016年8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对外转让债权外债管理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境内金融机构在对外转让不良债权登记时,应提交包括第三方评估意见在内的申请材料,其主要用于判断资产的公允价值区间。
更看好人民币的投资回报率
张晓林表示,从市场买家的角度上,资本已发生变革,此轮周期下人民币投资者将成为主流。
“我们认为,海外的资金应该在一年之内很快竞争激烈起来,但现在人民币市场已经开始了,浙江地区尤其发达”。作为此前以美元投资为主的基金管理人,张晓琳认为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各大国际投行或私募基金,而在于人民币投资者。
为剥离银行不良资产,1999年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相继成立。但万亿不良单凭四家AMC如何消化?通过购买AMC资产包,或是与之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外资机构在处置不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此轮周期下,人民币玩家更为多样化,而外资机构的竞争力或更加被削弱。就在10月中旬,银监会办公厅各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允许有意愿的省级政府增设一家地方AMC,并取消了不良资产不得对外转让的限制。
地方AMC的扩容,对于外资机构而言,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分散问题。可收购的不良资产不仅仅来源于四大AMC,还包括了各级银行和地方AMC。“对于外资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好信息来源的平台,对地域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查,搜集大量的数据库,尤其是司法拍卖行的数据库。各地的清收团队也非常重要”,张晓琳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海岸基金曾被曝出合伙人“分家”、部分团队成员出走的震荡,媒体称其原因或许在于对接下来选择发行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存在分歧。张晓琳对财新记者表示,前述分歧的确为分家原因之一。尽管目前海岸基金仍以美元为主,但更加看好人民币在此轮周期中的回报率,因此接下来的发展战略,将会定位成“双币”齐驱,“美元投资期限较长,而人民币的杠杆可以更高,应该欢迎人民币和外资共舞”,张晓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