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期货工具避险渐成企业共识
时间: 2016-09-29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如果在十年前给黑色企业讲套期保值,可能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听。”日前,在大商所举办的山西煤炭企业高管期货套保培训班上,大宗商品研究及交易专家于成刚说,但现在黑色产业已经进入到必须进行套期保值的阶段,不用解释更多。经历了近年市场的复杂变化,煤焦矿等实体企业对利用期货工具规避风险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将期货工具作为帮助自身实现稳定经营的“常规武器”已渐成市场共识。“现在的黑色产业正如十年前的油脂油料行业。”于成刚介绍,2004年和2008年,因为没有熟练掌握相应的期货等金融工具,国内油脂油料企业被外商大规模兼并。现在市场上食用的豆油和色拉油等多由外企生产,中资企业在整个油脂油料产业中的占比不足30%。然而,正是这剩下的30%的企业,在这两次“大豆风波”的洗礼中学会了利用期货开展套期保值。从2008年至今,无论油脂油料现货市场如何变化,整个产业几乎再也没有受到过明显的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
于成刚表示,2008年的油料油脂产业的过剩情况远高于现在的黑色产业,当时的行业平均开工率仅40%。即便是现在,油料油脂产业产能依然过剩。但为什么几乎所有压榨企业都能生存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采购、销售体系都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了套期保值,有效规避了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对于企业如何正确认识期货市场、如何搭建团队,于成刚表示,首先,企业要明确几个概念。“企业做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概念要清晰。企业做套期保值是为了更好地经营。收益不应该来自于期货,而应该来自于经营的扩大,来自于整个收益的稳健。”他认为,企业要明确把期货当做一个工具用来帮助经营,是“现货的辅助”“用期货锁住风险敞口”来稳定企业经营。
“企业做团队要有制度,管风险和具体操作不能由一个人负责……期货部门最好由企业一把手来带,这对作决策非常有帮助。”于成刚认为,企业操作时,止损的设置是最重要的,风控人员的选拔、培育很关键。
国网英大期货有限公司的粟坤全博士介绍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三种模式: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和基差交易。“这三种模式都是基于一个出发点,就是期货要跟现货的交易密切结合起来。”他特别指出,套期保值不是万能的,但“不进行套保的现货经营几乎等同于赌博”。同时,也要认识到,套期保值是动态的、辩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机械的。“归根到底,影响企业套期保值业务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
与会学员表示,现在对于煤焦企业高管而言,已不用“讲为什么要套期保值”,而是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保值观念,正确认识期货,避免片面理解市场”的阶段,通过市场“过来人”介绍经验、提供案例,可让企业尤其是高管和主要负责人加深对期货工具的理解。
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强告诉记者,焦炭、焦煤期货品种上市以来,大商所积极通过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焦炭、焦煤期货价格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煤炭市场的权威价格参考指标,为相关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了“指南针”和“避风港”。得益于交易所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目前焦煤、焦炭行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
对于煤炭行业经营状况能否持续好转,与会学员认识不一,但正是基于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和谨慎判断,学员们更加“渴求”来自期货市场的帮助。一位来自山西某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煤炭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存在两个障碍:一是财务审核,上级部门对涉“期”企业仍实行单边财务考核,期货账户只允许盈利,不能够出现亏损;二是人才匮乏,煤炭企业普遍缺少懂期货、用期货的专业人才。
对此,于成刚表示,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正确理解套期保值的理念和作用。期货账户亏损了,说明现货方面盈利了。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追求盈利多少,而是能够确保企业成功执行长远发展规划,实现持续稳定的运营。他建议,企业对套期保值部门设定目标时,不能要求盈利多少,而是不超过既定的亏损额度就算成功。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他建议企业转换思维,创新制度安排,可以大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等。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商所焦炭、焦煤及铁矿石等黑色系列期货品种价格走势反映现货实际、功能发挥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大商所持续开展以产业企业培训为重点的市场培育活动,与行业组织、期货公司、实体企业合作、搭建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市场培育交流机制,推动产业企业掌握和利用好期货工具,促进了企业的稳定经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