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耶伦表态让加息“来得早一些”?专家称人民币抗压能力好过去年

时间: 2016-08-29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上周五,美联储主席耶伦关于“未来数月加息可能性加大”的讲话,立刻让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走强,而全球市场的目光也再度聚焦在了美联储议息会议上。
  8月26日,耶伦在出席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举办的政策经济研讨会时表示,随着美国经济表现日趋接近美联储设定的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两大政策目标,未来数月加息可能性有所加大。这让市场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再次升温。
  在业内人士看来,美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出经济状况向好,美联储加息或将比预想的要来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下行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联储年内加息概率上升
  “鉴于劳动力市场持续表现稳固,加上我们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展望,我相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理由在最近几个月已经增强。”耶伦表示,美联储预计未来美国经济将继续温和增长。同时,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但足以推动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虽然目前美国通胀率仍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但预计未来有望回升。
  “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可能比大家预期的快。”招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并不是从耶伦的讲话来看,而是要看美国的经济数据。
  刘东亮认为,美国经济景气程度最直观的表现即为就业数据,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5%以下,实现了联储制定的就业目标。美联储的通胀目标是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达到2.0%,当前核心PCE在1.6%,且维持上升势头,正逐步趋近2.0%,而核心CPI已经远远超出了2.0%。
  8月21日,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发表讲话称,美国正接近充分就业和通胀目标。美国劳工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好于预期,连续3周下滑,这也是连续77周处于30万关口以下。而7月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好于市场预期的18万个,失业率维持在4.9%。
  光大证券分析师崔嵘、徐高认为,当前就业数据变化对美联储9月加息预期影响不大,而通胀因素才是当前影响加息进度的核心。目前美国连续两个月新增就业重返20万人口以上,这意味着美联储一再推迟加息的余地已相对有限。考虑到当前通胀水平温和上升,美联储缺乏立即加息的迫切性,同时下半年政治事件(欧洲政局+美国大选)仍可能影响到全球金融稳定,因此认为12月份是最有可能加息的时点。
  “9月份加息的概率正在上升。”刘东亮认为,美联储可能会在年内加息一次,明年加息两次。
  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加大
  耶伦讲话后,美国三大股指一度出现大幅下挫,但随后又被快速拉回,并在随后进一步走高,至收盘时涨跌不一。最终,道指收跌53.01点,跌幅0.29%,报18395.40点;标普500跌幅0.13%,报2169.04点;纳斯达克收涨6.71点,涨幅0.13%,报5218.92点。
  当日美元指数也有所上涨,出现先涨后跌,随后又大幅拉升的走势,最终涨0.79%至95.47。
  刘东亮认为,一旦加息风险提前兑现,可能对美元资产定价和全球汇市带来冲击,并可能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
  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加息预期下,美元将出现升值,全球资本就会回流到美元计价资产。预计伴随着美元加息周期和强势周期的持续,人民币汇率的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未来人民币继续小幅有序走低的概率较大。而如果资本外流压力加大,降准还是有必要的。
  崔嵘也认为,若美国经济数据向好、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升可能令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更乐观,但短期来看,加息预期升温必将带来长端利率明显上行,这对于当前因低利率而上涨的风险资产无疑会带来不小的冲击。资产价格下跌、资金流动转向的风险需要警惕。
  不过,海通证券宏观团队姜超等认为,如果美联储今年内加息一次的话,短期内中国的汇率和金融市场仍会承受一定压力,但冲击的程度或不及去年底的加息。首先,今年以来联储加息一再落空,市场已经认识到加息节奏的缓慢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低于首次加息。其次,英国脱欧公投后,全球央行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宽松,日、英央行等已经有所行动,欧央行宽松预期也不断升温,将缓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流动性紧缩。再次,在全球“比烂”游戏规则下,中国经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下行,但绝对增速仍在世界前列,可提供的投资回报率依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