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人民币“一波三折” 市场淡然处之原因何在

时间: 2016-08-11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 站在新汇改一周年的时点上,尽管人民币汇率相较一年前已累计贬值逾6%,中间价下调接近7%,市场仍能够淡然处之 ]
  2015年8月11日9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由6.1162下调1136个基点至6.2298,史无前例的降幅令市场一片哗然。
  “当时中间价一出来,我们交易室里所有人都傻了,大家开始都以为是系统故障。”某外资银行外汇交易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谈起8月11日那天的感受,仍记忆犹新。
  尽管当天央行快速发布声明称,“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但无论是接下来3天贬值3%这一对于当时的人民币汇率而言“巨大”的波动幅度,抑或去年底人民币出现又一轮连续贬值以及随后出现的全球外汇市场剧烈动荡,在“新汇改”后近半年时间里,无论外部市场还是国内专业人士,对于新汇改的时点选择以及中国央行的贬值动机仍不乏质疑的声音。
  但如今,站在新汇改一周年的时点上,尽管人民币汇率相较一年前已累计贬值逾6%,中间价下调接近7%,市场仍能够淡然处之。从质疑到接受再到认可,内外部市场对于人民币“新汇改”态度的转变,离不开一年来中国央行用实际行动证明坚持汇率改革的决心;离不开中国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无意通过汇率贬值刺激出口。
  正如今年2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全面谈及新汇改时所言,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朝着汇率改革方向上的努力也许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去实现。改革的艺术在于:有窗口时就要果断推进,没窗口时不要硬干,可以等一等,创造条件。“我们务实,有耐心,方向明确但不求直线前进,既要改革,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
  一年来人民币的“一波三折”
  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去年开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条件趋于成熟。这为8月1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汇改的主要内容,优化做市商报价机制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
  然而,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市场在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回顾一年来汇率变化,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三贬一升”。
  在新汇改后短短3天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至6.4,被业内人士称为新汇改后的“闪电战”。8月13日,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公开表示,8月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
  随后,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次出现持续下调,导致人民币汇率在在岸与香港离岸市场均出现大幅震荡。当时国际空头魅影重现,做空人民币势力香港离岸市场积聚,但当时多位外汇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央行在离岸市场通过重拳打击人民币“空头”,并调整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次稳住了人民币汇率。
  第三次贬值出现在今年5至7月,当时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升温,加之6月24日英国公投意外脱欧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5月初的6.45附近下行至7月下旬的6.7关口,贬值幅度超过2000点。
  但很快,人民币迎来了一轮回升。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临近6.7关口时,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所好转,6.7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看作是央行短期内的汇率底线。7月底至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升值。
  展望未来,业内普遍预期,随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日期的临近,中国经济的不断回暖,以及相较之下全球经济的复苏乏力,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推迟,种种因素都决定了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
  汇改脚步从未停歇
  虽然在全球市场联动日益紧密、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仍面临重重考验,但新汇改至今一年来,无论是业内对于每日中间价更有把握的预期,抑或是央行与市场及时透明的沟通机制,都有明显好转。
  瑞银大中华区首席投资总监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管理浮动汇率对于央行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但经历了去年‘8·11新汇改’和今年1月份两轮大幅波动后,可以明显看出央行的管理更加有经验,采取顺势而为的策略。”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当前人民币的汇率机制已经逐渐赢得公信力。“新汇率机制的公信力逐渐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场沟通有显著的改善,汇率政策的阐述与每日中间价基本一致;同时进一步强化关于资本流出相关规定的执行。”
  即使面临着美元升值的压力,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从基本面因素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回顾今年上半年,我国在外汇市场改革的脚步并没有因全球环境的变化而踯躅不前。
  5月6日,央行意外公布了一直以来颇为“神秘”的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从此市场对于判断每日中间价走势变得更加有迹可循,避免因中间价偏离市场预期而出现大幅波动。
  此外,我国关于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的多项举措已箭在弦上。6月21日,央行公开表示,已经开会研究了商业银行有序参与离岸外汇市场的问题。6月24日,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英国退欧公投上时,一件对于中国外汇市场有着深远意义的事件悄然发生——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在上海宣告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的建立,也可以看作央行为了人民币更好地满足SDR货币篮子要求,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后SDR时代”将有更多利好消息维稳人民币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