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衍生品为企业撑起“保护伞”
时间: 2016-07-20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2016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国内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包括油脂油料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频繁而剧烈。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较为深入的一个产业领域,油脂油料行业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诸多挑战,企业亟须利用多种风险管理模式辅助经营。在近期于成都举办的“2016年第八届全球大宗粮油产业峰会”上,来自国内外行业内多位专家全方位、多视角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市场走势,阐述产业发展新热点,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辅助生产经营进行了解读。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根基
今年上半年,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创纪录”的普涨局面,农产品此轮反弹的根源和可持续性备受与会人士关注。市场人士分析,这一方面由于豆粕等消费需求大幅增长,且恶劣天气导致全球大豆减产,供应出现缺口推升粮油价格;另一方面国内货币脱虚向实、实体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也是原因之一。
中粮集团套保部副总栗燕川表示,今年中国豆粕的消费量将出现9%的超预期增长。一是今年菜籽、棉籽减产,这部分的蛋白缺口需用豆粕替代;二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中国去年DDGS进口量减少了100万吨,这部分减少的蛋白也需由豆粕来替代;三是当前养殖利润率很高,从一些上市的养殖企业半年报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企业利润约是去年同期的3倍,这将使得饲料中豆粕配比增加,也是豆粕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面对国内豆粕需求的强劲增长,今年频发的恶劣天气给全球大豆生产带来了隐忧。据《油世界》统计,4月罕见的洪涝灾害导致阿根廷200万吨的大豆产区被废弃,6月末大豆库存降低了420万吨,巴西旱灾使其5月末大豆库存降低了920万吨,预计下半年南美大豆出口将减少800到900万吨。供需出现缺口,推升了国内外大豆、豆粕等品种的价格。“随着全球人均消费油脂价格的提升以及大豆等油料库存的降低,油脂油料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油世界》执行主编托马斯·梅尔基在会上表示。
除了产业基本面因素,永安期货总监李钊通过对比我国M1和M2增速,认为国内货币出现脱虚向实,实体经济复苏展现利好。他表示,从去年10月份以来,M1的增速高于M2的增速,出现倒“剪刀差”,这表明国内资金开始脱虚向实,即老百姓的资金从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流向了实体经济,转化为企业存款。6月CPI同比增长1.9%,相比之下,PPI同比增幅虽仍为负值,但已出现抬头之势,CPI与PPI之差在缩小。“若天气不出现大变化,今年PPI有望比CPI表现得更好。”他说。
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亟待完善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来说,气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而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深入的产业领域,油脂油料品种不仅受国内外天气因素的影响,还与国内外经济、政治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厄尔尼诺造成遍及全球的干旱、风暴、洪水等气候灾害;全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多国债券步入负利率的“蓝海”,英国脱欧更增强了市场对全球货币宽松加剧的预期;去年8月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打破了企业对人民币长期固定升值的预期,国际贸易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和复杂。
记者从此次峰会上了解到,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有着强烈需求,一些大型企业已经能很成熟地运用期货等工具指导生产经营,一方面利用期货价格信号决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市场套保操作稳定利润。
据了解,中国的大豆压榨利润一直处于全球洼地,且大部分处于负值,但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却逐年上升,压榨产能不断扩张,《油世界》的托马斯·梅尔基预计我国的大豆压榨产能今年末将达到1.4亿吨,而支撑企业“负利润下扩张”的正是期货市场。
“用相同时间点的大豆价格和豆油价格计算压榨利润,大部分时间我国的压榨厂是亏损的,但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量非常大,企业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的高点卖出豆油期货套保,实现盈利。”栗燕川说,只要盘面出现几周时间的正利润,我们便可以把全年产量的利润通过套保锁定。
“从现在的期货价格看,1701和1705合约价格计算出的套保利润都是负的,因此目前国内主流压榨企业均没有或很少进口10月船期大豆。”中储粮油脂公司总助孙大鑫进一步解释了企业如何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经营。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国内大多数涉农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实际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单一的期货套期保值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亟须完善。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农产品期权的上市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期货与期权的多样组合,满足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而作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期权的上市交易更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