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别把汇率波动太当回事

时间: 2016-07-0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5月份以来,人民币进入又一轮贬值通道。英国“脱欧”之后,全球外汇市场出现大波动。7月6日,人民币中间价跌破6.68,创2010年11月来新低,人民币汇率贬值重新成为热点。 英国脱欧公投余波犹在,意大利又来“添堵”,国际市场的不太平直接体现在近期的外汇汇率波动中,人民币也不例外。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连大跌,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 事实上,人民币近来一直处在贬值通道中,此前长期处于单边升值轨道,使得当前人民币有贬值需求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在大方向上就一直处于走贬的趋势,其间还发生了包括去年“811”以及今年年初在内的剧烈波动。彼时,市场因此陷入恐慌,并对A股等其他市场造成扰动。 很多人习惯“盯着”汇率做投资,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说得通的。以A股为例,从历史走势上看,人民币汇率与A股走势多数时候存在高度相关性。在人民币贬值的趋势下,往往伴随着A股的下跌。这背后的逻辑是,首先人民币贬值会引发本币资产估值下降,拖累大盘;其次,贬值预期可能形成热钱外流,导致股市流动性收紧。 然而这一规律近来并不适用。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在最近的几次贬值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典型的现象,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明显大幅贬值,但是股市、债市甚至商品期货等其他资产都出现上涨。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贬值似乎没有影响到流动性也没有影响到市场预期。 央行最新公布的6月份的外储数据也显示,尽管6月份人民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但外汇储备没有明显缩水,反而比上个月增加了134.26亿美元,重新达到3.2万亿美元。不管市场对此做何种解读,至少表明了人民币贬值没有引起大规模资本外流的出现。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总体处于流动性宽松状态,也就是整个市场都不缺钱。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市场黑天鹅频出,市场一致预期美联储加息延后,全球主要央行将迎来一波新的宽松。因此,除了黄金等避险品种价格多轮上涨之外,其他的金融资产价格也有回升。 另一方面,央行反复强调人民币虽会出现较大波动,但是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此前也正是由于央行等监管机构的相关人士多次公开表态,使得人民币在出现大幅波动之时市场情绪没有变化。目前,尽管人民币再一次出现了明显的贬值,市场对此仍然保持着较为一致的预期:人民币会继续在可控的范围内有序贬值。 问题在于,这种趋势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再次出现的人民币大幅贬值现象是否应当引起担忧呢?毕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长期贬值仍然会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使用外汇需求的人,比如赴美留学和旅游者,以及习惯“海淘”的人。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人民币贬值是供需双方资产配置运动的结果。在人民币贬值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大环境下,包括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倾向于配置更多的美元资产。但这不会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市场达到平衡点后又会出现相反的趋势。因此,如果央行降低干预,努力使人民币尽可能的市场化,市场会自动双向波动。而这正是央行目前正在努力的事。 从专家分析来看,人民币短期内仍然有贬值压力,很多机构会预计年内人民币兑美元将贬至6.8~6.9。但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不太可能出现断崖式贬值的情况,长期仍有升值动力,这种判断是基于,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在国际市场上被使用,以及中国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将会在未来几年内产生可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