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央行加强与市场沟通稳定汇率预期任重道远

时间: 2016-07-01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央行最近又有了新的“忙点”。近期,市场、外媒总爆出些扰动市场敏感神经的传闻,让央行新添了一项任务,那便是充当“灭火队员”,以及时的澄清粉碎四起的谣言。 昨日,外媒一则关于“央行愿意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贬至6.8”的消息一经传出,市场便“不淡定”了。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跌超400个基点,跌破6.7,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随即跌超100个基点。这惊魂一刻让央行迅速作出反应,发布公告对传闻予以澄清。 仔细查看一下央行官网发布的声明就会发现,近两个月来,央行一直在关键时点强调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用实际行动表明在与市场沟通。例如:分别在5月初和6月初发布上个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运行情况,并就此评论;上周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刚出,央行也立即发表声明再次强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昨日这份简单的声明既有一贯的对人民币汇率的重申态度,也有一些新东西,而这新东西的措辞非常严肃强烈。例如:“少数媒体连续发布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不实报道,在关键时点误导舆论,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市场投机力量做空人民币”;“对这种违背新闻职业操守、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严厉谴责”;“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等。 从这份态度强硬的声明可以看出,“央妈”真是生气了,这也说明央行在市场沟通、舆论引导方面的效率在不断提高。这也验证了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央行有明确和强烈的愿望去不断改进与公众及市场的沟通”。因此,央行这次快速及时地回应谣言的做法,值得点赞。 不过,从整个事件看,也有一些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首先,应该看到,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一直存在,即便某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走势看起来相对平稳,但贬值预期并没有消除,一旦外汇市场出现风吹草动,贬值预期立刻会转化为行动。对于央行而言,引导市场预期的任务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时常向市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沟通交流其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看法,也需要在关键时刻及时出手,通过行动和舆论引导向市场亮明态度。 此外,对市场而言,参与外汇交易的各方都应该对市场走势理性判断,而不只是听凭谣言消息,轻易作出决策。当然,辨别消息是否可靠也需要一定的积累和专业素养,但更为重要的是,参与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各主体应该清楚,虽然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央行的目标,但也正如周小川所言,“改革的艺术在于:有窗口时就要果断推进,没窗口时不要硬干”,“浮动汇率体制仍是要有管理的”。短期看稳定人民币汇率依然是央行的重中之重,而央行也有能力和工具在关键时刻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