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价摇摆 人民币做“俯卧撑”
时间: 2016-05-13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似乎要将大幅摇摆进行到底。5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设在6.4959元,较上一日大幅上调250个基点,为近半个月来最大单日升幅。据统计,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单日调整超过200个基点的情况已经发生13次,而前些年一年里甚至数年间也很难出现一次。
外汇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弹性增强,应该是中间价形成机制完善和美元汇率震荡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实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市场化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波动加大,但有升有贬,总体仍保持稳定,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继续小幅贬值,汇率走势与基本面变化更趋一致。就中短期来看,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经济复苏出现波折,美联储升息进程遇阻,美元进入弱势震荡可能性大,外储回升与大额贸易顺差亦支持人民币汇率,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料维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对一篮子货币或继续温和贬值。
最现象级的变化——大幅摇摆
撇开交易行情不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来回的大幅调整可以说是年初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最现象级的变化。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5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59元,较上一日大幅上调250个基点,为连续第二日上调,且为本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一次上涨超过250基点,是在今年的4月29日,当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设在6.4589元,在前中间价基础上径直上调365个基点,这也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之后该中间价创出最高上涨纪录。
最近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不光在上调时幅度很大,下调时动作也很猛。就在一周前的5月4日,该中间价曾下调378基点,创了2015年“8·11汇改”后的最大单日跌幅。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单日调整超过200个基点的情况已经发生13次。2015年时,这一数字为3次,也就是“8·11汇改”发生时——2015年8月11日至1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接连被下调1136基点、1008基点和704基点。再往前看,自2011年至2014年,该中间价均未出现过超过200个基点的调整。
进一步的统计显示,截至5月12日,2016年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共开市69天,这意味着,接近每5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就会上演一次超过200基点的调整,几乎是每周一见。而在13次超过200基点的调整中,有5次幅度达到或超过300基点,平均下来,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300基点级别的调整。相比之下,100基点级别的调整就更显司空见惯,统计显示有28次,占到全部交易天数的40%。
最核心的原因——市场定价
“人民币这是‘弄啥咧’?如此猴性十足,难道人民币属猴,今年是本命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反复出现大幅调整,不禁让一些市场人士感到困惑。由于中间价充当着外汇市场的基准价格,市场通常又认为中间价的调整体现了货币当局的意志,因此有一些观点认为中间价呈现较大波动是货币当局有意为之。
对此,有外汇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波动加大应该是中间价形成机制完善和美元汇率震荡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人民币汇率更趋市场化的表现。
去年8月,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强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市场收盘汇率,同时要考虑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需考虑“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部分。其中,“收盘汇率”是指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做市商在对“收盘汇率”和“调整幅度”进行加总后,上报外汇交易中心,后者据此计算当日中间价。
应当看到,无论是“收盘汇率”还是“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都深受美元的影响。前者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市场收盘价格;在后者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也占据最大权重。
分析人士指出,因美国经济出现反复,且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几近陷入停滞,削弱了支撑美元趋势性上涨的政策周期优势,今年以来,反映美元对一篮子权重货币强弱程度的美元指数呈现震荡调整,波动较大,显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
分析人士并指出,受到国际市场美元等主要货币即时波动以及市场汇率预期变化的影响,人民币市场收盘汇率与当日汇率中间价之间往往存在价差,有时候价差还不小,在完善后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作用下,也可能导致次日中间价出现大幅修正。
综合来看,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波动较大,既显示了近一阶段美元等多种主要货币震荡加剧的影响,也体现了人民币市场汇率在中间价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而只有人民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提升,人民币对美元等篮子货币的供求状况以及市场预期变化才可能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之中。鉴于此,也可以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弹性增强,实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市场化的反映。当然,中间价乃至市场汇率的双边波动加大,也符合货币当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的调控方向。
最根本的趋势——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波动加大,但有升有贬,总体仍保持稳定。数据显示,3月11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出现大幅调整的情况最频繁,超过200基点的调整达到12次,而3月11日至5月12日,该中间价累计仅上调168个基点,幅度仅为0.26%。年初以来,该中间价累计仅下调23基点,幅度0.04%。市场人士指出,人民币中间价看起来动作很大,但其实是在原地做“俯卧撑”,汇率的阶段变化仍有限。
相比中间价的大起大落,人民币市场汇率则要平稳许多。5月12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询价交易高开低走,16:30收盘价报6.5122元,不仅未跟随中间价大幅升值,反而微跌2个基点,想必与同期海外美元指数企稳反弹不无关系,再次表明了人民币市场汇率更加受到市场即时的供求状况及预期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汇率中间价的牵引。
统计表明,今年以来,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涨跌超过200基点的情况出现9次,要少于中间价。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累计也仅下跌186基点,贬值幅度为0.29%。
应该说,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与汇率政策的调控方向是相符的。就未来一段时间来看,机构研究报告指出,美联储“6月不加息”渐成市场共识,美元的短期反弹难成反转,未来更可能呈现弱势震荡格局,人民币有望保持对美元基本持稳,而对一篮子货币略微贬值的局面。在内外部压力减轻以及可观贸易顺差等基本面因素支撑下,人民币无大幅贬值风险,同时也难重现趋势升值行情,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基本面变化将更趋一致。
观点链接
中信证券:
汇率风险暂出清
3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6.48附近徘徊,人民币汇率企稳迹象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国内经济复苏深化,市场对人民币信心增强。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创2014年9月以来新高,表明工业增势强劲;4月份中采PMI继续位于荣枯线以上,显示制造业依旧有力。经济基本面向好提振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引导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向好。另一方面,美元走软,人民币汇率风险暂出清。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加之美国近期经济表现也差强人意,近期美元走软,从而给全球资本市场继续享受窗口期的缓和。内外环境共同作用增强了市场对人民币企稳的信心,弱化了资金外流的压力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国信证券:
两因素驱动人民币中间价
新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下,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和外汇市场供求谁更主导?在最新的《2016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特别开设专栏对完善后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即“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就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变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央行所谓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其体现了隔夜美元指数变化的影响;另一个是上一日的人民币汇率收盘价较中间价的变化,其体现了上一日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国泰君安:
基本稳定状态将延续至6月
非农数据降温,美元难现反转。4月非农数据大幅低于预期,显示劳动力市场复苏步伐放缓。“6月不加息”将逐渐成为共识,美元可能进入震荡区间,短期反弹难成反转。4月中国外储数据连续第2个月录得正增长,剔除估值因素后资本虽仍在外流,但环比3月进一步改善,利于汇率预期稳定。4月进出口双双回落,但进口降幅更显著,带动贸易顺差走扩,“衰退顺差”再现,巩固汇率稳态。整体上,人民币内外部压力温和,短期贬值空间有限,“对美元持稳,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修复”的稳态有望延续至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