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10亿美元资管机构:做空欧元绝对找死!一文告诉你:谁在买欧元

时间: 2017-08-09  文章来源: 和讯
  据彭博最新报道,欧元似已终止连跌势头,成了2017年中表现最佳的G-10货币。继1月份跌至14年低点后,欧元/美元一路飙升,并在8月2日上冲至1.1910,创下2015年1月以来的最高。
  “此时做空欧元绝对是找死,”管理着大约10亿美元资产的A.G. Bisset Associates首席执行官Ulf Lindahl说。他预计,至少到年底欧元将升至1.30美元的水平,甚至可能更快。
  还记得过去三年的对冲基金、资管公司、央行是怎样对待欧元的吗?一个词:避之不及!然而今年,尤其是最近三个月,情况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疯狂的买入!
  尽管欧元/美元7月份已经上涨3.6%,但是投资者和分析师依然料其会进一步走高。彭博社以下来阐述了到底是谁在买,且原因何在。
  1)对冲基金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最初错失了欧元涨势,持有的欧元空头头寸一直多于多头,直到5月份,其欧元头寸才由净空转为净多。
  也正是从那时起,投机账户一头扎入了欧元看涨合约,并由此使其欧元净多头规模创出了六年来的最高纪录。
  Amundi SA驻伦敦外汇业务主管James Kwok说,这轮欧元涨势让使用动能和趋势追随策略进行交易的短线交易员逮了个正着。Amundi SA旗下管理着大约1.3万亿欧元的资产。
  “欧元身陷困境好几年了,”Kwok说。“如今政治风险已大大消退,经济动能日益见强,所以,现在是欧元摆脱价值低估的时候了。”
  2)美国投资者
  美国投资者“日益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求更高的回报,”进而刺激资金流入了欧元资产,State Street Global Markets驻波士顿北美宏观策略主管Lee Ferridge说。
  他同时表示,他们可能会投资欧元资产而不做防范美元走弱的风险对冲,那样便可提高他们的海外收益。
  “美国投资者是致使股票资金流入欧洲的最大潜在推动力,”那会为欧元提供支撑,OppenheimerFunds Inc.旗下全球多资产部门驻纽约的基金经理Alessio de Longis说。
  那是因为美元投资者必须买入欧元用以进行股票交易结算。
  用以衡量中期走势倾向的欧元三个月期风险逆转指标极为稳定地维持正值,欧元看涨期权溢价处于2009年来不曾有过的水平。
  3)欧洲投资者
  State Street的Ferridge说,对欧洲经济复苏信心的日益增强为欧洲投资者提供了就近投资的理由,欧元由此得到了提振。
  伴随欧洲经济和通胀的复苏,欧元摆脱了千年老二的身份,法国总统马克龙赢得大选后,政治风险消退,致使市场进一步相信,欧洲央行很快就会开始减码刺激规模。
  Amundi的Kwok说,本地投资可使交易员避开海外投资汇率风险。他预计今年剩余时间内欧元将保持在1.20-1.25美元的区间。同时他还表示,会密切关注马克龙是否会实施经济改革。
  与此同时,A.G. Bisset的Lindahl说,那些收入以美元计价的欧洲企业得设法对冲欧元上涨风险。
  4)央行
  Kwok和State Street的Ferridge说,未来几个月各国外汇管理机构会是另一个关键欧元买家。
  近几个季度世界各国央行已经加大了欧元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而之前在2014年和2015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和政治动荡引发的忧虑导致欧元吸引力减弱,各国央行纷纷减持欧元。
  在欧洲前景已趋稳定的情况下,美国政治大戏却在渐入高潮。在这种背景下,外储管理机构可能会选择重建欧元储备,那将会导致欧元进一步走高。
  “从政治角度讲,整个欧洲看上去会进一步站稳脚跟,”Ferridge说。
  但是在美国,“我们有一个颇为缺乏政治经验的政府,我认为,对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政府中的那些变化,还有种种不确定性,各国央行不会无动于衷。欧元则可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