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成都高新区拟设百亿产业引导基金

时间: 2017-01-25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拨改投”终结“免费午餐”
  1月23日,成都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未来五年,力争通过“拨改投”方式,由国有资本出资的产业引导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聚积社会资本超过500亿元;同时,设立不低于1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促进企业走上资本市场。《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设立了13只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30.6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0亿元。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企业46家,目前已有38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另有在投企业33家。
  创新财政支持模式
  “‘拨改投’,顾名思义就是将拨款变为投资,尽管只有两字之差,但其涵意大不一样。拨款是政府财政无偿给企业的,企业没有业绩压力,更没有分红压力;而投资则构成了一种投资者(股东)与被投资者的关系,被投资者赚了钱需要给股东分红,股东可依法行使权力等。”四川法之识律师事务所律师万飞作出了如此解释。
  当然,“拨改投”对企业来说并非利空。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认为,“拨改投”是财政支持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有实力就能拿到更多的钱;对政府而言,则能变财政资金由一次性使用为循环使用,可以支持更多的企业发展壮大。《金融投资报》发现,这样的事例已经在成都高新区诞生了。目前正在研发“十三价肺炎疫苗”的成都安特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虽然其市场价值高达100亿,然而,由于其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又属轻资产企业,缺乏固定抵押物,公司融资难。2016年9月,该公司获得了由成都高新区财政参股的四川省双创股权投资基金3000万元的融资,使该公司起死回生。
  成都高新区财政局局长傅亚明表示,“将与具有一定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合作,严格控制劣后级基金的投资,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同时将对天使基金由绝对控股转变为参股,出资比例控制在40%以下,按市场化原则运作,依法自主经营决策。”
  此外,成都高新区拟成立专业的大型金控集团,由其全面负责各大产业基金的投资、管理、资本收回及配置等业务。
  放大效应已有体现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财政局参股成立了四川省集成电路及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四川省健康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分别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1亿元、5亿元;同时,还累计出资4亿元,携手民营资本成立了成都中植蜀拓产业投资基金、四川创投世豪高层次人才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的大部分储备项目都在成都高新区。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已正式运营的10只基金,累计实施投资项目273个,投资金额67.58亿元,其中投向成都高新区的企业118个,投资金额24.1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6%,为成都高新区国有出资额的3.9倍。企业收入平均增长1.1倍,税费及就业人员增长超过50%,24家在投企业通过IPO上市、38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事实上,放大效应已经显现。《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自成都高新区试点产业基金建设以来,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以引导投资、设立子基金等方式,利用30.62亿元的国有资金成功撬动163亿元区外资本向成都高新区聚积,资金放大6.3倍。其中,财政局直接出资设立的基金仅母基金已放大近5倍,聚积资本98.28亿元。
  在天使基金方面,截至2016年末已累计投资企业33家,最新估值由初始投资额4812万元增值到1.01亿元,增幅为107%,年复合增长30%。目前已储备项目200个,其中140个位于成都高新区。
  设立天使基金目的在于利用财政资金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引资引企,二是促进区内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