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保险资管天然具备管长钱的能力

时间: 2016-11-28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中国正在经历一轮利率下行周期,基础资产收益率普遍下行,而保险的负债成本又有一定的刚性,如何做到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匹配?
  万放:任何一个成熟的经济体都经历过低利率的历史周期,低利率的背景往往是经济不够景气,因此需要降息以刺激经济,而低利率环境又会带来资产收益率下滑,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的利差缩小甚至倒挂,引发金融风险。面对这一情况,通常有四个方案来应对:提升海外资产配置,提升风险偏好,拉长资产久期,提升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但这四个策略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海外资产配置面临的挑战是外部经济不好,利率很低,资产的估值比较贵;保险资金是净现金流,有能力匹配5年、10年甚至15年的另类资产,但能匹配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各家的能力和水平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年来,保险公司频频举牌、收购上市公司,你怎么看?平安资管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万放:保险公司举牌这件事本身是没问题的。在金融领域,有两类重资产业务,一类是银行,另一类就是保险。由于重资产业务某种意义上是要刚兑的,所以,保险的商业模式决定它在投资端要自主决策。在利率下行和低收益率环境中,保险公司风险偏好及权益配置意愿上升,举牌是各家公司投资策略的问题,有的公司希望通过集中投资获取高收益,有的则希望通过分散投资获取均值收益。平安资管倾向于后一种选择,作为财务投资者,每家公司投资一点,不影响公司的发展,分享行业的增长。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何看FOF和MOM在国内的发展?
  万放:FOF和MOM在国外发展得特别好,平安资管拥有近20年的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是中国市场最早且规模最大的FOF和MOM投资者之一。这块业务的核心技术都在于强大的底层数据加上分析方法,平安资管是这个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最早买基金的机构,我们很多年前就建立了基金投研团队,还有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和模型。
  FOF和MOM分析的重点是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也是有局限的。比如说我是TMT出身,后来做了基金经理,在TMT风来的时候,业绩可能特别好,但是其他风来的时候可能就要稍微弱一点。所以,评价一个基金经理,除了看投资能力,还要看公司能给的配合和资源,看他自己的能力是否具可持续性,是否具备各种风都能启航的能力,而公司给基金经理的平台资源越大越具有可持续性。在这些方面,平安资管都已经深耕多年。
  中国基金报记者:中国泛资产管理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万放: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泛资管行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监管机构下有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监管机构的定位不一样,权限范围不一样,各类资管机构都有各自的局限,而泛资管的概念应该是相通的。现在,保险资管、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信托等各类机构发行了品种繁多的产品,而个人投资者是没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的。因此,对于资管产品,国家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管理,比如各机构发行的养老产品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准入管理和处罚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应该根据各机构的能力来分层,而不是按保险、基金等概念来划分。
  另外,国家可以考虑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个人年金和养老资管产品,鼓励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累积养老金,拓宽退休以后养老收入来源,减轻政府养老负担,同时,引入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的专业能力为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在管理养老金方面,应该加大优秀合格机构投资者的质量和数量,采取统一的标准,分能力管理,像平安资管积累了多年管长钱的经验,非常适合管理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养老类理财产品,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没有社保和年金管理资格,十分遗憾。
  中国基金报记者: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的探讨正在推进中,请谈谈你的看法。
  万放:大家都在为未来储蓄和理财,老百姓理财的手段无非是买房或炒股。房价被拉升因为房子已经不是居住属性,而是投资属性。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股票市场也是一个散户市场,老百姓的投资行为相当短期化,一定程度上助推了A股市场的波动性。国外则完全不一样,最经典的是在北欧,养老、医疗都有很完善的保障体系,老百姓的养老钱都在机构做长期管理,所以,国外的股市相对来说波动性比较小,老百姓的养老也有保障,平时的钱则可以潇洒花掉。
  因此,政策的引导十分重要,通过发行递延税的养老产品,引导老百姓为自己的养老负责,同时,让机构把老百姓的长钱管起来,既有利于老百姓财富的积累,又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养老型产品的管理方面,你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万放:准确地说,我们不用做准备,相当于添双筷子就行。这么多年来,我们积累了相当强的管理长钱的能力,管长钱的能力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投资能力,第二是团队建设。全世界衡量一个资产管理机构牛不牛,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管理规模,你主动管理的规模越大,证明你的能力越强。未来的资产管理机构只有两类,一是大而全,一是小而精,大而全就是它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能够吸收优秀人才,形成很好的人才聚集,然后能管更多的钱,管更复杂的钱,大机构有能力满足不同的负债特性,不同资金的复杂需求。另外,管大钱必须有一个特别大的系统,这也是小公司做不了的。最后一个是风控,投资追求的是风险下的收益,在不同风险下获得确定的收益,才是真正的管理水平。
  团队建设方面平安资管也很齐备:一是有宏观策略团队,一般机构看一年,我们至少看三年到五年;二是解决方案团队,绝大部分机构不会养懂负债的人,比如基金公司的钱就没什么负债特性,如果个人的钱买了保险产品,买了年金,就变得有负债特性,必须配备精算人员;三是品种,平安资管在每个资产大类都有投研能力,底层品种特别全,有能力做跨类型的资产配置,可以开发出更多的策略和组合来满足各种需求。现在各类资产收益率都在下行,资产轮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我们这种能力,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银行理财资金和保险、养老金、年金等,都非常有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未来,信用违约事件可能更多,有没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你们有什么应对措施?
  万放:我们是尽量去保证没有一单踩雷,但从投资逻辑和理论上来说,不可能保证一单都没有,因此我们尽力从体系和方法上着手来规避信用风险。2015年上半年我们成立了一个信用风险管理专项小组,由投资、信评、交易和风控四个部门人员组成,对潜在风险超出我公司风险容忍度的债券在风险发酵之前进行处理,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截至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我们全部规避。我们有一套数据库,还有一套方法,与其它公司不太一样,我们会监控一些过程事件,而不仅仅依赖于企业公布的报表做风险评价,所以数据库加上分析方法,保证我们尽可能回避风险。平安资管信用评级团队几乎是行业里面最大也是最早的,我们有接近40人。
  信用违约本来就是成熟债券市场上的正常现象,同时也是决定信用债品种风险溢价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违约增加和评级下调也是正常的,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恐慌。只要投资者适应了企业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并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违约事件既是风险也可能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