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借“基”出海

时间: 2016-11-21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主编观点 深港通就要来了。 自9月30日《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后,深港通的正式实施日期不断逼近。11月5日到6日深港通进行了全网测试,11月12日深交所再次进行全网测试。11月18日,深港通内地首场路演在深圳举行。一切迹象都显示,深港通箭在弦上。 随着深港通的临近,各路投资者也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布局深港通的投资机会。根据此前的一些分析报告,深港通实施后,香港股市主流的中大市值股票已基本纳入沪深股市资金的投资视野。未来,更多的股市投资机会的挖掘、更频繁的资金流动,更激烈的投资理念的碰撞,料不可避免。 深港通开通后,有一个问题非常实际地摆在A股市场的投资者面前: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资港股? 目前可知的,大致有三个渠道:首先,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直接交易“深港通”标的股票的机会;其次,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具备“深港通”资格的内地基金来间接进行港股投资;其三,投资者可以通过“两地互认”或其他渠道,投资参与港股投资的海外基金。 这三者的区别是:第一个渠道是直接投资,表面上的费用最低;第二个渠道和第三个渠道都是间接投资,需要缴纳一定的申购和管理费,而后者通常费用更高、手续略繁复一点。此外,第二个渠道和第三个渠道的管理团队是不同的。一个是内地团队,一个是海外团队。 我们无意对这三个渠道做直接的优劣判断,但我们可以提供三个角度供广大基民来参考。 首先,应该考虑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前期沪港通的经验是,尽管申请沪港通资格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但是港股市场和沪深股票市场在规则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个熟悉过程是比较长的。另外,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反映,两者的估值标准和投资文化也差异颇大。对于习惯了A股监管氛围的投资者而言,进入港股的适应期还是相当长的。 所以,我们预计,在深港通开通初期,真正游刃有余于深港通投资的,应该还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普通投资者通过前述的第一个渠道直接入市,对个人投资素养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其次,如何选择应该考虑投资的综合费率。一个投资者参与某项品种的投资,会产生一个综合的费用。这个费用既包括明面上的交易费用(对基金而言是申购赎回费),也包括日常买卖个股的隐蔽成本。比如,投资过程中,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格和初始下单时价格的偏离程度(专业术语是冲击成本)。此外,关注港股实时行情也需要缴纳一部分费用。 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发达的成熟资本市场,普通投资者在其中获得的信息的单位成本相比机构而言通常较高,综合费率上看,个人投资未必比基金更占优势。 其三,投资不仅仅应该考虑过程,更应该考虑实际结果。从目前看,内地参与沪港通投资的基金,总体业绩是不错的。这对于没有多余精力分析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借“基”出海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能力很有信心,直接入市也是可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