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抢资产”隐忧

时间: 2016-10-22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去年以来,“资产荒”下引发的配置恐慌一直在延续,而相关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更是一路下滑。比如今年下半年开始火爆的私募EB,近期在各路资金涌入下,其收益更是从3%至4%,直接跌至不足1%。不过,即使如此,不少机构仍是趋之若鹜。事实上,从收益和流动性角度而言,私募EB与其他资产相比,并不见得有多大优势,仅是一种中性风险的偏股型资产。公募等为代表的大体量资金涌入,实际上仍是“羊群效应”的一种反应,而过往经验无不都在说明,资金追捧的资产往往确实是“坏资产”,亏钱是大概率事件。 不仅如此,今年下半年,定增市场也异常火爆,不少定增参与机构都叫苦“一票难投”,过热的市场使得溢价发行的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如近期巨化股份溢价发行,溢价率3.30%。长城股份增发价相比发行日收盘价溢价0.81%。溢价发行直接颠覆定增产品“折价+α+β”的定增盈利模式。 定增市场频频出现溢价发行,其背后的重要推手则是,勇于报价的公募、私募等机构。以公募为例,截至目前,已有共计17只产品成立,另有2只正在发行中。此外,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显示,现在还有14只产品正在等候审批,包括九泰、财通、广发、中欧、信诚等。其中财通多策略升级以46.5亿元的总规模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定增基金,9月刚刚募集结束的财通多策略福享和嘉实惠泽定增分别以45.8亿元和32.7亿元的总规模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而私募方面,据三方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相关定增产品数量已突破800只,远远超过2015年。 在建仓压力下,使得不少机构勇于报高价。不少投资人抱怨,在公募、私募机构频频报高价,使得定增发行价屡屡出现溢价发行,折价收益不复存在,也就是定增产品建仓则亏损。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一年期定增项目平均发行折价率为13.44%,较二季度小幅下滑0.41个百分点,三年期定增的平均发行折价率为25.76%,较二季度下滑将近4个百分点。有银行研究分析指出,当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机构的资产荒压力在逐步加大,并加大了定向增发策略产品的投资。在资金竞争压力下,定增平均发行折价率有所缩窄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预计未来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回溯2015年5月、6月的股市,在指数冲顶的201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发行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相比于2014年全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均有显著提升,二季度共发行基金353只,募集总共8875.6亿元,数量和规模均创下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高,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占主导地位。私募基金方面,不少私募规模翻了两倍至三倍,百亿元级别私募频频出现,截至2015年6月底,私募基金发行近万只产品,行业规模更是从不足5千亿元,直接突破万亿元规模,接近1.5万亿元。不过,在股市最为亢奋,即2015年5月、6月成立的产品,最终却大都亏损严重,甚至早早清盘。 投资大佬索罗斯曾说过:“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地区,你跟着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换句话说,资金疯抢的资产,亏损将会是大概率事件。2015年二季度的股市如此,其他资金亢奋疯抢的资产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