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雄关漫道真如铁 十年QDII从头越

时间: 2017-11-06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句话很巧妙地形容了QDII十年来的历程。 今年6月份,记者的一位同学发来信息,咨询交银的一只海外互联网QDII产品是否可以买,该产品当时半年已经涨超20%。当被问到为何选择QDII基金?他回答,“其实自己也不知道QDII是什么,只是看到手机的理财APP收益排行里,这只基金今年涨得非常好。” 与此同时,一则轶事长时间在市场上流传,说的是某位长者十年前认购了一只基金,并且一直持有。十年过去了,房价不知翻了多少倍,而长者手上的基金却还一直套牢。那只基金,就是一只QDII产品。 折戟沉沙铁未销 2007年1月11日,民族证券发布了目前记者查到的第一篇关于QDII的综合研报,小标题写着“2006年无疑是QDII实质性突破的一年”,读起来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业界对于QDII基金的殷切期待。 2007年9月开始,首批出海的4只QDII基金总规模超过1100亿份,这样巨型的募集体量,在十年后来看依然惊人。公募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规模就是业绩,规模就是认可。 除了公司投研实力的吸引之外,这样空前的热情不是没有别的理由。也就是在十年前的10月16日,上证指数冲到了6124点。在全市场热情被点燃的同时,QDII基金也在万众瞩目中,高调登场。 然而,翌年2008年又是不寻常的一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下,象征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最高期待的4只QDII的“出海船队”折戟沉沙。 随之而来的是降到冰点的发行,整个2008年仅发行了5只QDII基金,募集总规模50.53亿份,几乎是断崖式的下跌。 而2009年全年,没有一只QDII基金发行。 金斧子此前的研报指出,当时基金公司和监管机构都对此保持相当谨慎的心态。从2010年开始,随着海外市场回暖,QDII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逐年上升,但风光不再,募集规模大多在5-10亿份之间,反映出投资者的戒心未消,信心不足。 宝剑锋从磨砺出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十年前“出海”的不顺利,除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看,也与当时国内公募基金业缺乏国际投资人才和投资经验,在投资上过分倚重港股、中概股等有一定的关系。 华泰证券曾反思QDII低迷的原因,首先是投入产出效率低,基金公司渠道不重视,推广意愿较低;其次,市场大环境和业绩较差;第三,产品类别单一,主要投资集中于港股,与A股走势同质化程度高,分散A股市场风险的作用有限;第四,投资者认识不足。 景顺长城大中华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超过30%,而基金经理周寒颖对QDII多年的发展也有自己的体会。她表示,QDII基金从2007年上一轮经济高点始发至今,前进的道路蜿蜒曲折,受海外经济和币值影响,整体QDII基金带给投资人的回报并不突出,多项因素制约了QDII的规模和发展。 而金斧子此前的研报指出,以QDII基金目前的规模,在国外只能是国际大资金的“跟风者”,若不能对全球复杂的金融市场有深刻的认识,把握准市场节奏,则难以获取超额收益。其次,境外市场与A股市场特点不同,投资难度加大。最后,在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内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海外投资经验较为有限,有些公司甚至不得不较多地依赖外部机构,降低了投资的自主性。 在资深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看来,十年的历程确实有着很多经验与教训。 他表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对于境外投资顾问的态度。回顾QDII刚刚发行的时候,大家纷纷聘请境外投资顾问,认为有了境外投资顾问,收益就有了保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后来大家又纷纷解聘了境外投资顾问。 在王群航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第一,不再迷信别人;第二,相信自己的力量了。” 这种独立自主的自信不是没有根基的。十年时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完善着自身海外投资的投研技术力量,面对刚刚“出海”时投研实力不足的多方诟病,代表中国资管行业标杆的公募基金行业也慢慢给出了自己的实力回应。 多家公募基金陆续吸纳海归投资人才,建立海外业务投研团队。同时,也陆续成立了境外投资部门或者机构,这其中以南方东英、融通国际等为代表。 对此,周寒颖表示:“公募基金海外投研实力有所增强有目共睹,无论是设立子公司、人才梯队丰富还是产品创新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给投资人的回报也明显提高。” 产品数量的提升与品类的丰富亦有目共睹。根据数据,截至11月5日,各份额分开统计,包含正在发行未成立的产品,国内目前的QDII基金已经有212只。比起十年前的“四叶扁舟”,单纯从数量上来看,已经算是“航母战斗群”了。 十年间,QDII基金类型也在股票型、混合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被动指数型、债券型、另类投资等。从主动到被动、从权益到固收、从普通产品到另类投资,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投资类型也不断丰富。 分析人士指出,QDII基金的全球配置均衡化特征也在近年来不断显现,美股与港股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比例趋于均衡化。同时,QDII基金“主题化”的趋势也已经展开,从海外房地产到油气类产品等一应俱全,体现了细分化、工具化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谈到中资机构在整个资管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时,融通基金常务副总经理兼融通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颜锡廉表示,绝大多数中资机构在海外同业的竞争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他指出,全球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对全球各主要市场的熟悉程度,对全球多资产类别配置策略的成熟程度,以及对包括量化在内的各种另类策略的应用,是中资资产管理公司现阶段难以与之竞争的。 但同时,颜锡廉也充分表现了乐观的一面。他说,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加大,中资机构对中国企业、内地及香港市场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政策、数据的解读,对中国各行业的了解,使得其能拥有对于中资资产优秀的定价能力,并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与境内投资者对境外配置需求的快速扩张,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有着亮眼的表现。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金与中国资产在海外的不断扩张,中资资产管理公司也会和其他国家同业一样,在全球市场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南方香港优选今年以来录得亮眼收益,其基金经理毕凯表示,QDII“出海”从最初的追逐市场风口、博取宏观策略、依赖于基金经理个体主观判断的野蛮成长阶段,到目前的投研团队建制化培养、深度分析个股基本面、追求长期回报的专业化布局阶段,QDII投资决策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未来业绩的稳定性值得期待。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呼吁,目前QDII基金投资人范围并未向所有保险公司放开,资金来源上有所不足。而一部分基民则刚刚从QDII基金解套,因此QDII基金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投资人信心的重新树立。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QDII基金发展依旧相对缓慢,QDII额度紧张、规模迷你化、赎回时间相对较长、费率相对较高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但面对未来不应太悲观,从供给的角度来看,QDII产品线逐渐拓展,趋势逐渐多元化。同时,创新提速,更多创新产品的出现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作为全球风险分散化的配置工具优势也逐渐显现,投资者的认识度、接受度也将逐步提高。 长风破浪会有时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数据,QDII基金净值总规模占全公募市场的比例不足1%,远不及股票、债券以及混合型基金。 市场人士指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QDII基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海外投资作为分散国内证券市场单一投资的风险的工具,空间依然很大,机会依然很多。 颜锡廉在谈到未来海外布局计划以及产品创新的方向时表示,融通国际长期目标是成为全面发展的拥有全球视野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股票、固收、衍生品、另类策略方面全面发展,同时把握好个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两个方向的机会,充分发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做大跨境投资业务。现阶段会继续增强海外中概股和中概债的投资能力,其他的海外市场通过MOM和FOF形式去覆盖,力求将公司产品结构和规模按照风险水平的高低,形成金字塔形的稳固结构。 对于QDII的未来,毕凯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未来QDII及海外投研一定会和海外一线资产管理机构直接竞争,因此对于中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只有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和对于中国产业经济的深度理解力,才能够在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优异的回报。” 周寒颖表示:“中国公募QDII基金是国内资金海外投资的先行者,有历史,有经验,有人才,但要适应未来投资需求,则还需进一步进行产品创新。放眼未来,打造过硬品牌的基金公司才能够进入收获期。” 一个好消息是,今年8月以来,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中的华夏全球精选,时隔十年后净值终于重新稳稳地回到了1以上。 “老大哥”宝刀不老。同时,其余大部分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无论在任何阶段的收益排名中,都稳居各类型基金前列。 实际上,我们看到包括南方基金在内的国内一线资产管理公司在人才储备、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前瞻性布局,未来QDII的发展一定会更加专业化,为投资者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QDII走过了十年风雨路,相信终将见到彩虹。值得赞叹的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一直在QDII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奋勇前进。在很多人看来,面对失败起立前行,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这也是中国公募人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一个光辉注脚。 如果还要用一句话来展望QDII的未来,也许依旧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