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上半年持基策略分化: 机构“攻守兼备” 个人侧重“防守”

时间: 2017-08-30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随着公募基金2017年半年报披露结束,只在基金年报、半年报中才披露的持有人数据全貌浮出水面。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相较2016年末有所减少,但结合各类基金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机构并未深度参与货基认购所致。
  与此同时,半年报数据亦揭开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上半年的操作策略。在极度分化的“一九”行情中,机构并未如外界猜想的大举进攻,反而押注中等风险的债券型基金,并小幅加仓高风险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注重攻守兼备;而个人投资者则更加侧重防守,大幅增持货基,虽然其错失了蓝筹白马股行情,但凭借表现不错的货基仍有赚头。
  机构持有比例降至52%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在公募9.44万亿基金份额中,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为4.92万亿份,占比52.07%。而在2016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曾达到57.62%。
  从各类基金份额变化情况来看,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因来自机构对货基的态度。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份额从2016年末8.05万亿增加至2017年上半年末的9.44万亿份,其中货基对总体份额提升贡献最大,货基份额增加了8335亿份。但同期,货基却遭到机构抛弃,机构持有份额减少了2572亿份。一进一出之间,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出现了下滑。
  但需指出的是,总体来看,与A股投资者结构截然相反,基金的投资主体依然偏向于机构化。
  将时间轴拉长,2013年至2014年间,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占比始终保持在70%上下,机构与散户的持有比例基本维持在“三七开”左右,到了2015年上半年,机构持有比例首次超过50%。此后,机构持有比例一直维持在50%以上。
  记者注意到,个别基金公司甚至是全机构化运作。汇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半年报显示,机构投资者共计持有基金份额约72亿份,占比接近100%,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仅为0.03亿份。类似的案例还有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持基策略分化
  在上半年的“一九”极端行情下,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表现出不同的操作策略,机构大举增持了中等风险的债券型基金,小幅加仓了高风险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采取“攻守兼备”的选基策略,而个人投资者则加大了货基的配置,两者分化相当明显。
  天相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提升较为凶猛,机构持有比例从2016年末的81.97%提升至2017年上半年末的87.98%,增加约6%,持有份额从1.21万亿份提升至1.64万亿份,增加4339亿份。而在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基金中,机构持有比例分别仅增加1.2%、0.46%。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货基总体份额提高的背景下,机构却降低了货基的配置比例,货基的机构持有比例从2016年末60.3%猛降至2017年上半年末的45.13%。
  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持有货基的比例则从2016年末的39.7%增至2017年上半年末54.87%,增加15.17%,成为货基购买的“主力军”。然而遗憾的是,在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等类型的基金中,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