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波动“趋零”引发三大思考
周二“沪指振幅刷新十四年新低”的消息引发了投资者广泛关注,这也将近期市场缩量和波动率日趋收敛的窘境推进了大众视野。经过了“千股涨停”和“千股跌停”,现在又迎来了“千股横盘”,最近的市场真的让人无从下手。 确实,相对于年初日内百点的波动幅度,8月以来上证综指的日内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距就开始迅速缩小。9月8日刚刚以日内12.88点的振幅创下14年新低,这一纪录随即就在周二以11.94点再度被打破。昨日虽振幅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依然只有14.91点,处于近期的低位水平。处在低位的不仅仅是股指的振幅,更有两市的交投,近期持续徘徊于4000亿元之下。周三沪深两市AB股合计成交仅3517.03亿元,甚至连去年最大成交额2.42万亿元的零头都不到。如此尴尬情境不由得引发深层次思考。 疑窦:钱为何不来 从历史经验来看,窄幅波动往往对应的是资金参与意愿的低迷。然而单纯拿2002年8月30日0.26%的振幅来与近期比较似乎也不那么公平,这主要是因为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交易所数据显示,2002年8月对应A股公司家数仅1197个,两市总市值仅为4.65万亿元;今年8月,两市共有29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9.16万亿元。可见,当前流动性困局其实较此前更甚。当前的窄幅震荡与历史上的极低振幅走势形似而神不似,因此不能简单的套用历史经验说现在就是新一轮“牛熊”的肇端。 不过,究竟为何资金对A股逐渐呈现出厌烦甚至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情绪呢? 一方面,随着两市波动率逐步收窄,市场套利空间也在迅速减小,日内交易难度急速增加,进而导致了场内活跃资金的流出,以及场外本就在观望当中的资金继续裹足。在场内资金离场和场外资金不驰援的双重夹击下,“今日领涨明日领跌”的热点“一日游”的出现似乎也就在意料当中了。这进一步又导致了市场活力的逐步丧失,继续留作场内存量资金的机构和散户只能被动选择“僵尸化”,此前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涨停敢死队”等活跃资金现在已几乎鲜有出没。这些又会继续加剧市场波动率的降低,资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另一方面,在市场内部循环资金逐步缩水的同时,对于资金的“抽血”也远未停止。截至本周四,今年以来,两市已经迎来了119只新股上市。而且就在发行扩容的同时,债转股、减持等也在持续对A股活跃资金构成分流。这都让本就缺钱的市场显得愈发捉襟见肘。 深思:成熟≠无弹性 有投资者或许会说,上证综指波动率趋零与权重股本身波动率较小有关,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近期连原本一向在市场中最活跃的创业板指的波动率也出现了急剧收敛的情况。据数据,在周二跟随上证综指以13.70点创下阶段日内振幅阶段低位后,昨日创业板指的振幅进一步收窄至12.71点,刷新了2014年11月18日以来的新低。 随着一系列“最严”新规的落地,原本A股市场中恶意炒作及过度投机的风气明显抑制,对于此前动辄“千股涨停”或“千股跌停”的强投机、强杠杆市场来说,当前监管可谓十分得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波动过小乃至于“千股横盘”的市场,这难道就意味着市场成熟吗? 答案显然是没那么简单。随着恶意炒作和过度投机被遏制,伴随而来的却是市场弹性也被抑制,曾几何时只是出现在大盘权重股甚至是银行股身上的“心电图”式走势现在开始出现在了不少中小盘股身上。如本周三,在正常交易的2682只股票中,日内振幅超过10%的股票只有17只,而日内振幅不足1%的股票则达到了366只。 个股波动率的大幅收敛不仅导致日内交易机会近乎没有,甚至由于场内人气较低,股价对利好消息也表现麻木,甚至是波澜不惊。某投资者就对记者表示:“市场本来就没有持续性的主流热点,个股波动幅度变窄使得技术分析法分析失误率大幅增加。买入即被套,干脆还不如不操作了。” 不仅如此,长时间的横盘走势也使得股市价值发现功能退化,进而加剧了整体市场的“僵尸化”特征。 企盼:健全投资渠道 在缺乏外界变量显著影响的背景下,A股陷入到波动率持续收窄并自我强化的循环,可能将成为阶段性常态。机构和散户无奈之下,只得转而将资金投向其他标的,这从近期港股通持续南下的大军热度也可见一斑,A股即将迎来深港通,能否吸引活水进驻A股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 归根到底,解决当前市场波动率下滑、资金离场的恶性循环的困境还是仰赖于投资渠道的健全及投资工具的进一步丰富。 在当前美林时钟被打乱的同时,“资产荒”成为投资不可绕过的一个难关。这厢是市场及个股的波动率趋零,对资金的吸引力快速下降,那厢是衍生品市场上,股指期货受限及期权的难产,机构难以发挥其市场中应有的作用,只好被动的采取散户化操作风格。 资本市场不能仅仅有A股,还应该有其他更多的投资渠道。近年来债券市场已经获得了大力发展,下一步建立健全成熟的资本市场、建设多层次的证券市场,重点亟需转移至完善股市及期货相关品种的扩展和丰富之上。当然,与此同时,也需在制度上加以完善,防范相关品种再度沦为过度投机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