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监事会将在近期进驻央企 防治国资流失监管加码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对于国资流失的监管也在加码。《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国资委近期召开会议,新一届监事会将在近期进驻央企进行新一轮检查,特别当前一个时期,将围绕央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及僵尸企业处置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隐患进行深入核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地方国资监管工作,国资委还将加紧指导地方国资委进一步强化出资人监督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步国家重拳防治国资流失,将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性的监督,特别是对企业重大决策和运营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项和关键环节以及董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规履职情况深入开展检查。除此以外,国家将严肃查办发生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投资并购、物资采购、招标投标以及国际化经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
在多位专家看来,如何守住“底线”成为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本轮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加强监管,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正是实现本轮国企改革目标的“底线”。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产权流转是否程序规范和合理定价,是否市场化评估和透明操作等将成为监管重点,特别要防止出现国资贱卖、暗箱操作等现象。
另外,还要防止股权激励成为少数人化公为私的工具。”一位权威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国企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些国有企业逐渐暴露出管理不规范、内部人控制严重、企业领导人员权力缺乏制约、腐败案件多有发生等问题,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中多头监督、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近期审计署发布的对10家央企的审计公告显示,审计发现47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涉及295.02亿元,其中16起涉及金额均超过亿元,94名责任人员中有26名为企业负责人。审计署企业审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问题线索多发生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关键部门和岗位,主要包括涉嫌滥用职权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利用职权输送利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规投资入股等。
多位专家认为,国资流失已成为隐藏在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完全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目前国家重拳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举措,恰恰表明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
一位央企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本轮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产权流转事宜,由于缺乏有效的对国有资产整体性评估和透明公开化的流程规范,特别是在社会诚信度整体较低、中介机构不规范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价值容易被低估,造成隐性的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的组建是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如何保证资本可以获得股权公平合理的占比,并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暗箱操作带来国有资本收益减少甚至亏损,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敏感地带”。此外,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特别是员工持股的改革中,极容易被少数人钻空子,股权激励成为少数人暴富、化公为私的途径。最后,对混改过程进行监管的多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空隙地带,也容易成为出现国资流失的“重灾区”,需要进行特别监管。
对于国企改革中的国资流失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更需要关注。国企高管腐败输送的利益链条背后的安全、环保、质量问题,将给社会、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治理国有资产流失不是给企业加手铐,让企业不能去放手改革,而是应该从制度层面规范国企改革的推进。” 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但他同时指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改革必然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同时伴随着风险,在防治国资流失和推进改革之间要注意平衡,应该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给企业改革留出空间,让企业负责人有更多信心去进行自发的改革,把企业管进死胡同,可能导致改革也将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