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互联网企业开撕的开放悖论

时间: 2015-11-25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近日来,美团与支付宝间的是是非非被热议。有网友爆料称,美团针对开通支付宝支付的商家进行了一次“闪电行动”,要求地推人员每人负责两家线下商家,撤掉支付宝的宣传并要求商家停用支付宝,否则将会提高商家的抽成比例。这种强势做法在互联网圈子里并不少见,拥有“开放、共享、自由”基因的互联网是否离开放的属性越来越远?
  进入2015年,互联网巨头不断掀起贴身肉搏战。从微信与支付宝如火如荼的红包大战,到网易云音乐、虾米以及天天动听被禁止分享到朋友圈与微信好友,再到表单管理创业项目麦克被微信全站封杀。
  事实上,巨头博弈下互联网开放性渐行渐远的现象早在2008年就已经出现。当时,淘宝屏蔽了百度的链接,作为中国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却搜索不到淘宝店铺。除了阿里外,依仗拥有海量用户的QQ,腾讯禁止对手捆绑安装。百度与360也曾针对双方安全软件卸载与屏蔽引发过口水仗。此外,互相封锁的戏码在电商领域不断上演。有不少品牌商家坦言,每年的“双11”,商家都要面对阿里与京东“二选一”的两难局面。
  然而,互联网“远离开放”的案例并不只存在于中国。Twitter曾经切断超过10万用户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讽刺的是,当Twitter作为第三方应用申请接入Facebook时也遭到拒绝。就连最具有开放精神的谷歌也被曝光其Android协议中存在排斥开放性原则的条款。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巨头都是“互联网开放性”的倡导者,也都在早期以开放性之名,圈住一大批用户、开发者与第三方。待这些因素的基数积累到足够大时,巨头们就开始封闭起来,搭建自己的生态圈与商业体系。因为它们意识到,每一个不开放的环节都可以为之带来可观的利益,都可以成为交换与攫取资源的筹码。
  其实,对于一大波“屏蔽”的袭来,最受损的是网络用户。本来平时很方便使用的功能,仅仅因为平台出于利益的考虑就被“屏蔽”了事,用户体验在互联网巨头们的游戏规则中被忽视。就拿“双11”来说,无端陷入“猫狗大战”中却缺乏话语权的小商家,更是成为电商巨头争夺战中“最受伤”的群体。而BAT、谷歌等巨头与开发者及第三方,更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主宰服务商与创业团队的生死。
  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自由、共享、开放就是其最主要的基因,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则是用户体验。而互联网巨头们利益争夺使互联网开放性渐行渐远。长远来看,漠视用户体验,互相屏蔽的做法不仅会导致两败俱伤,还会破坏互联网市场良性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