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审委权力行使受监督新股审核从严将常态化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上,对63位发审委新任委员提出了新要求:既要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又要本领高强能够用专业技能独立履职。这是稳步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背景下发审委员的新使命,将影响未来一段时期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生态。 长期以来,股票发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核心,其运行情况在微观方面直接决定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影响着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在宏观方面关系着资本市场中的资金是否能流向国家全局战略的重要环节,关系着资本市场能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审委作为股票发行审核的最后一个环节,肩负着维护资本市场公平正义、把好资本市场入门关的重要职责。 过去的一个月,刚刚履新的发审委委员祭出了不到六成的新股发审通过率,把一批财务数据有水分、持续盈利能力不明、内控制度不规范的带伤上会、带病上会的企业挡在了新股发行大门外,投资者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少拟上市企业和保荐机构则战战兢兢,唯恐成为下一个被否的案例。从刘士余“严把质量关”的要求来看,新股发行审核趋严的监管取向已经确立,未来从严核准的尺度势必得以强化,审核只会更严,只有那些服务国家全局战略、能够成为优秀价值投资标的的企业才能顺利上市,而那些存在业绩问题、经营规范性不够,只想上市圈钱带病申报、试图蒙混过关的企业将被无情地投否决票。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正是因为发审委委员手中的投票权至关重要,“一票定生死”,为了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误伤误杀”质地优良企业,证监会设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不管发审委员对审核项目投了赞成票或反对票,均需说明原因,有理有据方可过关。同时,监察制度的建立还能从纪律层面确保发审委员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不走岔、不跑偏,在意识深处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把纪律作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处理好发审委工作职责与自身及家属、与原来所在单位、与发行人等市场主体以及与其他委员的关系,不收钱物、不炒股、不吃请,防范利益冲突,净化朋友圈,纯洁社会交往,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以防发审环节滋生腐败,毕竟“一朝发审委,终身被追责”,哪一位发审委委员也不想自己因此身陷囹圄身败名裂。 在把好入口关和规范履职的双重制度框架下,新一届发审委审核信号已经十分明确,即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新股审核从严也将常态化,这必将对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从根本上将投资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