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险资入市机会大于风险 举牌A股热情持续火热

时间: 2016-12-29  文章来源: 投资快报
  最近一两年,A股市场听得最多的莫过于“举牌”二字。谈及举牌,往往离不开险资、产业资本、私募基金等身影。其中,在2015、2016年的举牌热潮中,险资机构频频举牌,相当活跃。
  险资投资入股乃至接连举牌,早已受到了市场的广泛热议。其中,以恒大系、宝能系、安邦系为主导的险资机构举牌,对相应股票价格造成巨大影响,引发市场高度重视。
  以备受关注的万科A为例,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超过一倍。万科股价接连创出历史新高,与多路资金的大举投资与举牌密切相关。在此期间,还上演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大戏,万科控制权争夺风波也引起了市场的热议。
  不可否认,险资机构的频繁异动,会给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构成直接的提振影响,同时也刺激了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视控制权。但是,在险资机构无序举牌的背后,却往往引发一连串的问题,例如高杠杆收购行为、加剧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以及资产负债错配等现象。更有甚者,还可能会引发股权争夺乃至高管集体辞职等闹剧,由此加剧了上市公司股价的异动,对上市公司长远健康发展并不利。
  时下,随着监管趋严,险资举牌密度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部分万能险占比太高的险资机构,也逐渐采取整改对策来满足监管需求。或许,在上市公司股权之争激烈上演之际,险资新规以及监管趋严的压力,会给这类上市公司带来喘息的机会。
  根据相关的规定,险资入市比例将回调至30%的水平。与此同时,保监会还表态,对落实不到位的险资机构,可能会采取停止接受新业务的处理策略,由此起到严厉监管与整改的目的。
  从数据统计来看,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有1.86万亿,占整体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14.42%。实际上,上述监管举措,并未完全改变险资机构的后续投资需求,但会逐渐规范未来险资机构的投资行为,或让其逐渐起到积极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险资机构阶段性熄火的同时,A股市场的举牌热情并未由此告一段落。随之而至的,却是由产业资本、私募基金为主导的资本接连增持乃至举牌的行动。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还上演了自然人举牌、控股股东举牌的现象。
  事实上,对于A股市场举牌热情的持续火热,一方面离不开资产荒持续上演的因素,出于获取优质资产的强烈需求,各路资本采取各种方式谋求更好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则在于股灾风波后,A股市场的并购成本降低,出于看中上市公司中长期财务战略投资的考虑,各类资本不断采取增持、举牌的策略,来满足其真实的投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险资入市投资的趋势并未完全改变。相反,经过阶段性整改之后,险资机构的投资行为将更趋理性,长期价值投资观念终将取代频繁短期投机的行为。除此以外,作为养老基金、职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加快入场,伴随股指期货的解冻预期,也将给市场机构投资者比例的稳步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对A股市场而言,中长期机遇还是大于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