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人寿规模保费“急刹车”
时间: 2016-11-18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受“中短存续期”新规影响,前海人寿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规模保费继续“刹车”。今年7月和8月,分别实现规模保费收入为55亿元、5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利用万能险迅速累积资金的同时,前海人寿资金投向存在“短钱长配”和投资集中的特征,若未来保险销售不及预期或退保率持续增加,都可能导致现金流风险。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致保费“刹车”
凭借万能险快速做大规模的前海人寿,受“中短存续期”新规影响,今年二季度以来出现规模保费急刹车。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前海人寿按月规模保费分别为130亿元、140亿元、184亿元、68亿元、34亿元和38亿元。其7月和8月按月实现保费分别为55亿元、57亿元,较二季度的单月数据有所企稳,但仍处于低位。
所谓中短存续期产品,是指前4个保单年度中任一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账户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5年的人身保险产品。该类产品原来叫高现金价值产品。为了引导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长期业务,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提出比例要求,继续保持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的管控,同时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在公司业务结构中的占比提出了明确的比例要求。要求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进一步降至40%和30%。保监会表示本项规定给市场以明确预期,引导部分保险公司逐步调整业务结构,避免“急刹车”形成现金流风险。
因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前海人寿今年吸足了业内注意力 ,而更招人眼球的是其业绩数据。公司自2012年成立后,发展迅速,在2014年即实现了超过700亿元的保费规模,打破了寿险公司需要7年至8年才盈利的周期,在2014年即盈利1.3亿元,2015年、2016年净利润更是成倍增长。据前海人寿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高达65.5亿元,超去年全年31亿元净利润1倍,位居非上市保险公司首位。前海人寿2015年实现营收315.12亿元,净利润为30.98亿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261%和2247%。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华夏人寿、珠江人寿等险企一样,前海人寿以“资产负债错配模式”即利用理财类险种迅速做大规模保费起家,虽然饱受舆论争议及监管层的限制,但确实缩短了盈利周期。
前海人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公司使用现金流压力测试的方法对公司未来三年的现金流进行了评估,综合现金流压力测试结果和流动性指标来看,未来各期现金均为净流入,资产流入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且公司根据预期可能出现集中退保及赔付情况,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公司整体未来三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
保费端万能险为王
前海人寿规模的快速扩张,部分得益于其几乎纯理财功能的万能险。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前海人寿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4.27亿元,其中,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3亿元。尽管三季度规模保险保费收入继续下滑,但代表万能险等投资型保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今年1月至9月仍达到638亿元。
这一数据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了险企的经营策略,意味着公司目前销售的多为偏投资型的万能险等产品。有分析人士表示,前海人寿凭借着高于同业水平的渠道费用,迅速抢占了广东省本地银行渠道,有数据甚至显示在广东省内已占据60%的万能险市场份额。“前海人寿自成立之初就担负着较高的渠道费用,这样的策略可以赚取巨额现金流,抢占渠道网点。但随着万能险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渠道费用随之高企,万能险募集资金的实际成本可能增加。而未来一旦保费增速不及预期,激进的投资风格将使得现金流脆弱的弱点暴露出来。”上述人士指出。
而较低的退保费率可能影响一家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和现金流。比如前海人寿此前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万能险,在3年内退保会收取并不高昂的手续费。而其网销的产品更加灵活,如其此前售卖的“聚富一号”万能险,最低持有期为3个月,未满3个月的退保仅扣除1%手续费,远低于同类产品的5%。
前海人寿表示,公司渠道费用和退保率处于行业和市场平均水平。公司已根据预期可能出现集中退保及赔付情况,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去年下半年以来,万能险曾一度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期限错配、退保门槛过低等质疑声音也蜂拥而来。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指出,中短存续期产品市场存较大变数。一方面,随着市场利率不断走低,负债端高收益率承诺连带的成本增加对资产端的投资管理、风控等能力要求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在监管急刹车背景之下,万能险高增长很难长期持续。
不过,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前海人寿未显现流动性压力。前海人寿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净现金流为185亿元,好于二季度末的91亿元。前海人寿在其最新的偿付能力报告中称,综合现金流压力测试结果和流动性指标来看,未来各期现金流均为净流入,资产流入有较强的持续性,且公司会根据预期可能出现的集中退保及赔付情况,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公司整体未来三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今年三季度末,前海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3.93%,较二季度末的143.68%基本持平;综合偿付能力溢额为101.18亿元,二季度末为92.97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6.72%。
根据偿二代的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需不低于1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投资端“短债长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海人寿整体的投资组合和万能险的收入结构相比,属于典型的“短债长投”,即保险产品的持有期偏短,投资组合的持有期偏长,且投资风格比较激进。
在二级市场上,截至今年三季报,前海人寿共持有37家上市公司的重仓流通股,市值高达291亿元。最有名的投资莫过于万科,目前持股比例达3.17%,排名第五。此外,截至三季度末,在环旭电子、天虹商场两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已出现前海人寿身影。
事实上,前海人寿自成立伊始就展现出激进的投资风格,其2012年和2013年投资现金流超过经营现金流,即通过筹资(如增资)来完成投资。2014年和2015年,前海人寿的经营现金流大幅增加。仅2015下半年,前海人寿在A股和H股市场买入的股票,按估算的买入成本,就达到305亿元。这个投资金额恰好是前海人寿截至2015年6月30日末总资产999.46亿元的30%,这一比例意味着前海人寿用满了全部权益投资的额度。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激进的投资和保费扩张模式仍在持续,基于“短债长投”和“投资集中”的特征,后续能否继续保持较高投资能力,对前海人寿而言是一大考验。
而监管层对于险企过于“惹眼”的投资行为也保持了一贯的谨慎态度。如近日针对恒大人寿股票投资中的“快进快出”行为,保监会近日约谈了恒大人寿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称恒大人寿应深刻反省短期炒作股票对保险行业及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恒大人寿应秉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原则,牢牢把握保险资金运用服务主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的方向,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做好保险资金运用整体规划,稳健审慎开展投资运作,防范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