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众险资频出手月内调研18家公司 丰东股份(002530)等成“人气王”

时间: 2016-08-11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近期一系列险资举牌事件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业内普遍认为,市场刺激加之自身需求为险资凶猛出击创造了一定条件,拥有巨大资金实力的机构比拼并不是一时冲动,这一现象将吸引其他投资者跟风参与,激活市场做多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权衡资产安全性和收益率,同时考虑到资本金效用,保险资产端承受的压力相较去年明显增加,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从而对上市公司的实际营收能力、成长能力、投资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筛选,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险资入市的稳健谨慎,虽然由此行为不能完全判定保险机构最后的投资图谱,但是对投资者了解其当下的投资偏好也具有一定参考性。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统计显示,8月份以来,共有58家公司接待机构调研,其中,险资参与调研18家公司。
  具体来看,备受机构关注的丰东股份也成为险资调研最扎堆的公司,共有8家险资对其进行了调研,此外,海鸥卫浴(002084)、罗莱生活、光一科技、银信科技、博腾股份等公司参与调研的险资家数也均达到或超过5家,分别为,7家、6家、6家、5家、5家。
  从调研公告看,丰东股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项目情况、方欣科技的基本情况、未来的战略、行业竞争格局情况等是机构调研的重点。安信证券表示,公司是国内热处理行业的龙头,本次收购方欣科技,战略转型财税金融行业。考虑到方欣科技在财税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公司“三步走”明晰的战略规划,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预计2016年至201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2元、0.42元、0.56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35元。
  通过进一步梳理发现,8月份以来,高度活跃的险企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集团外,近期备受关注的安邦、恒大人寿等也积极地参与到上市公司的调研活动中,分别现身于丰东股份、海鸥卫浴(002084)、博彦科技等公司机构调研名单。
  【相关新闻】
  险资三路出击 二季度新进28家公司
  重金在握,巡猎A股。受市场格局、监管环境等一系列变化影响,险资正愈加频繁地亮相于上市公司股东榜。出场频次增加的同时,作为重要资金力量,险资所代表的投资逻辑也值得关注。
  险企7月份减持企业债、次级债
  险资7月份持债结构与上月调整幅度不大,与6月份相比,险资减持企业债、次级债和中期票据,增持国债、国开债、农行债,其中国债增持数量最多,为100.5亿元,其他品种的债券持有数量与上月相比基本无变动。
  7月份保险板块跑赢大盘 华资实业上涨9.50%
  长江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显示,上月(7/1—7/31)沪深300上涨1.59%,保险指数上涨2.30%,板块跑赢大盘。从金融行业分板块来看,保险表现强于券商(-0.89%)弱于银行(3.96%)。7 月资本市场上涨,交投逐步活跃,7 月末两融余额8668.92 亿元,较月初上升1.6%,7 月市场成交额11.64 万亿,环比上升10.92%。
  险资主张弃零风险思维 将发专收“错杀”债券资管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6家企业发行的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0家企业发行的1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到169亿元。
  险资公募赴港买价值股 港股通可用额度不足500亿
  在5、6月份资金南下洪峰过后,港股通出现获利回吐,但7月份港股通净流入额仍近百亿港元。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深港两地券商认为,这一流入趋势有望持续。与往年流入资金多来自散户、私募基金不同的是,本次流入港股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内地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买入对象主要是高分红的价值股。
  险资三路出击 二季度新进28家公司
  重金在握,巡猎A股。受市场格局、监管环境等一系列变化影响,险资正愈加频繁地亮相于上市公司股东榜。出场频次增加的同时,作为重要资金力量,险资所代表的投资逻辑也值得关注。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8月10日,已有逾400家A股公司发布2016年半年报。其中,有28家公司在二季度获得险资青睐,出现年内首次建仓。以此管中窥豹,记者总结发现,险资大致上分三条主线出击建仓:在主题上看好“国资改革”,对行业板块则偏重机械制造,就体量而言更青睐中小市值。
  看好“国资改革”主题
  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改革主题,国资改革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而记者梳理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发现,险资似乎也对国资上市公司有所偏爱,上述28家在二季度获得险资首次建仓的个股中,有八家为国资上市公司,占比近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航天信息(600271)、上海贝岭(600171)、湖南海利(600731)、酒鬼酒(000799)、一汽富维(600742)、燕塘乳业、华意压缩(000404)及江中药业(600750)均在二季度获得险资建仓。
  其中,险资对上海贝岭(600171)的建仓力度较大。公司半年报显示,二季度共有太平人寿-分红-团险分红、中国人寿-分红-团体分红-005L-FH001沪、中国人寿-分红-个人分红-005L-FH002沪等进入前十大股东榜,总计持股量达1011.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1.5%。而在一季度末,上海贝岭(600171)股东榜中尚无险资身影。
  从财务数据看,上海贝岭(600171)上半年的经营业绩算不上靓丽,营收和净利润均与去年同期相当。“险资选中上海贝岭(600171)很有可能是看中其后续资产整合预期,上海贝岭(600171)的最终控制方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作为集团旗下重要的上市平台,有望承接集团核心资产证券化任务。”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道。
  与上海贝岭(600171)情况类似,湖南海利(600731)、华意压缩(000404)等公司均被视为国资改革主题的重要标的,险资二季度的建仓应该也是出于国资改革的预期。除此之外,拥有军工背景的央企上市公司航天信息(600271)也在二季度获得了两家险资进驻,截至6月末,华夏人寿-万能产品和天安财险-保赢理财1号分别持有1575.71万股和1558.71万股公司股票。
  记者注意到,随着时机渐趋成熟,国资改革正全面提速。据统计,今年已有约60家国资上市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中包括16家央企上市公司;还有将近30家国资上市公司启动了大股东股权转让,这通常也是重组整合的先兆。
  重点“增兵”机械制造
  除了在主题选择上热衷于国资改革,险资今年二季度在行业配置上则主要“增兵”机械制造业,上述28家险资新建仓公司中,有20家属于制造业,其中多数为机械制造。
  数据显示,在二季度,通裕重工、智光电气(002169)等多家机械制造业公司获得险资建仓,且险资持股占流通股的比例都不算低。
  以通裕重工为例,截至6月末,国华人寿-万能三号总计持有4100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3.76%。考虑到公司一季度第十大股东持股量仅为601.57万股,国华人寿在二季度的买入量至少有3500万股。以通裕重工二季度股价区间简单计算,国华人寿此次建仓耗资可能在3亿元左右。
  从业绩看,通裕重工的确表现不俗。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净利润则为8308.44万元,净利润同比增幅43.89%。据通裕重工介绍,公司已先后与中船重工、德国恩德等国内外高端风电用户签署了大额的风电主轴采购协议,该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38%。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制造业的更新换代颇为关键。险资大举“增兵”制造业公司,更多的是为了分享这种发展红利。例如,通裕重工就已在风电、核废料处理等多个领域强势布局,转型力度明显。
  除通裕重工外,智光电气(002169)、艾华集团(603989)、宏发股份(600885)等公司均获险资建仓,且持股比例较大。其中,建仓智光电气(002169)的就是近期颇为活跃的恒大旗下保险平台——恒大人寿。
  中小市值个股受青睐
  一般而言,险资在投资二级市场时,主要谋求资产的保值增值,类似万科A(000002)、民生银行等“白马股”往往最终追捧。但记者梳理上述数据发现,对于一些颇具特色的中小市值品种,险资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二季度出手建仓。
  数据显示,在上述28家二季度获得险资首次建仓的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100亿元的有16家,其中市值低于60亿元的有7家,可见险资对中小市值公司的投资热度不低。
  具体来看,湖南海利(600731)、燕塘乳业、红宇新材等具有“壳特征”的公司,均在二季度获得险资建仓。如中意人寿-传统产品现身红宇新材半年报股东榜,持有公司140万股,占总股本的0.32%。
  更令市场惊讶的,则是昆仑健康保险-万能保险产品稳健型对深圳惠程(002168)的入股,截至6月末,其总计持有774.72万股深圳惠程(002168)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99%,为第六大股东。自今年4月完成易主之后,由汪超涌、李亦非夫妇掌舵的深圳惠程(002168)就在二级市场上颇受追捧。
  “有了汪李二人掌控,市场提升了对深圳惠程(002168)后续资产注入的预期。”上述市场人士表示。情况的确如此,前期深圳惠程(002168)股价就因“奇虎360借壳传闻”而上蹿下跳,险资此时介入可谓“胆识惊人”。
  该市场人士认为,险资在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投资风格,在“白马股”价格已连续攀升的情况下,选择中小市值的公司也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
  险资二季度新建仓规模最大的十家公司
  注:根据截至8月10日已披露半年报数据统计
  险企7月份减持企业债、次级债
  长江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显示,根据中债网7月份数据,当前保险机构持有主要品种债券规模为1.71 万亿元,与6月相比环比上升1.06%,共计增持180.4 亿元(6月份增持13.2 亿元)。险资7月份持债结构与上月调整幅度不大,与6月份相比,险资减持企业债、次级债和中期票据,增持国债、国开债、农行债,其中国债增持数量最多,为100.5亿元,其他品种的债券持有数量与上月相比基本无变动。
  从持债结构来看,保险机构当前持债的主要品种是国开债32.57%(前值32.59%)、次级债26.35%(前值26.63%)和国债18.93%(前值18.54%),结构变化不大。
  7月份保险板块跑赢大盘 华资实业上涨9.50%
  长江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显示,上月(7/1—7/31)沪深300上涨1.59%,保险指数上涨2.30%,板块跑赢大盘。从金融行业分板块来看,保险表现强于券商(-0.89%)弱于银行(3.96%)。7 月资本市场上涨,交投逐步活跃,7 月末两融余额8668.92 亿元,较月初上升1.6%,7 月市场成交额11.64 万亿,环比上升10.92%。
  行业政策方面,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针对险资举牌、海外投资是否超监管规定比例等进行自查,并于7 月20 日前完成自查整改;7月底保监会就保险业资产配置与资产负债管理开展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摸清行业资产配置与资产负债管理现状,评估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主动应对有关风险,推动保险公司建立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积极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强化部门之间信息的横向沟通,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研究相关配套措施,推动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的转变。
  个股方面,7月份华资实业上涨9.50%,平安上涨2.13%,国寿上涨0.58%.新华、太保、西水股份(600291)分别下跌1.58%、0.92%、3.62%。
  险资主张弃零风险思维 将发专收“错杀”债券资管产品
  “目前,已有保险资金‘踩雷’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预计接下来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更加突出,这对债券配置‘大户’的保险资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日前,一位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6家企业发行的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0家企业发行的1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到169亿元。
  不过,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机遇与挑战往往如影随形。前述保险公司高层人士进一步说道:“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保险资金在投资策略上更为稳健,在债券选择上更加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存在。如今,企业债券违约事件的警钟敲响,保险资金一方面需要最大限度保全已有投资并更加审慎地进行新投资,另一方面也不应再固守所谓零信用风险,而应科学定价信用风险。”
  不仅如此,“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资金可以考虑发行一些专收遭遇‘错杀’债券的资产管理产品。”另一位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说。
  重新审视信用风险定价
  “潘多拉”魔盒已开,山水集团、天威集团、宏达矿业(600532)、南京雨润、东北特钢等接二连三地登上债市“黑天鹅”的榜单。
  前述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解释称:“宏观经济形势放缓,使部分行业经营效益逐步走低,部分企业财务状况趋于恶化。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及银行对低效企业的救助意愿降低,使其偿债压力陡增。此外,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趋于恶化,不愿再承担隐性担保责任,躲避责任的情形有蔓延趋势。”
  不过,这也为保险资金重新审视信用风险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人保资产宏观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魏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应该辩证理解。一方面,信用风险对保险资金存量资产配置具有一定负面影响,最大限度保全已有投资成为当务之急,并且需要为再次遇到类似风险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在过去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市场缺乏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定价,使得面对信用评级下降和无法如期兑付的风险时显得慌张,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信用风险,形成更为科学的定价。在没有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定价的情况下,保险资金虽然承担了信用风险,但却并未得到适当的定价补偿。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如果对信用风险有一个准确定价,保险资金便可以根据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有的放矢,这对改善保险资金收益率起到了正面影响。”魏瑄续称。
  对此,前述保险公司高层人士认为:“一直以来,保险资金都在强调零信用风险,但市场环境证明这已无法实现,必须尽快正视信用风险,拿出合理定价。保险资金要做的不是消灭风险,而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去承担风险,享受风险溢价,为自身带来收益。当然,由于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没有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加之信用评级和信用产品投资的人才紧缺且身价倍增,因此这一想法无法一蹴而就。”
  此外,“未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或许还将陆续发生,但应该会局限于某些行业的特定企业。从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影响来看,避险情绪提升带来的估值压力,可能要大于违约发生带来的实际损失”。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
  发行专收“错杀”债券产品
  事实上,保险资金不仅应该重新审视信用风险定价,还可以考虑发行专收“错杀”债券的资产管理产品。
  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一方面保险资金应该避免‘踩雷’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另一方面市场也会提供错误的信用风险定价,一些本身财务资质较好、偿债记录良好的企业可能会被‘错杀’,保险资金在合适时点买入这部分债券,具有较优的风险收益比。”
  他进一步说道:“其中,虽然一些央企或地方重点国企、平台发行的高级债较多,但并不是都可以投资,可以适当考虑手中握有供水、供电、供热、煤气、高速公路收费权的国有企业。”
  此前,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级技术副总监霍志辉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1世纪债市风险研讨会”上也表示,在“高收益资产荒”延续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配置压力逐步加大。目前,越来越多机构开始挖掘特定行业中被“错杀”的债券,实现“富贵险中求”。
  霍志辉建议:“应该精耕细作,深挖个券,既需要发挥自身较强的内部评级能力,也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在产能过剩、风险比较大的行业中挖掘有价值的个券。例如,钢铁、煤炭行业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在政策推动下,两个行业处于产能出清阶段,行业内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加之财务杠杆较高,造成内、外部流动性显著下降、行业整体信用品质下行。然而,其中部分优势企业在当前行业景气低谷,仍能保持较好的信用水平,并且从中长期看受益于当前供给侧改革,这类企业的债券就可能存在高回报。”
  不过,控制风险依然是当务之急。针对信用风险上升的现状,前述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表示:“应该加强投资备选池管理,尽可能回避信用风险高发的地域或行业;审慎地进行内部信用评估和投后管理,尤其是加大实地调研力度;与外部信评机构保持密切沟通;进行分散化投资,有效控制单一信用品种的投资规模。”
  险资公募赴港买价值股 港股通可用额度不足500亿
  在5、6月份资金南下洪峰过后,港股通出现获利回吐,但7月份港股通净流入额仍近百亿港元。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深港两地券商认为,这一流入趋势有望持续。与往年流入资金多来自散户、私募基金不同的是,本次流入港股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内地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买入对象主要是高分红的价值股。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5、6月份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分别激增至268亿港元、440亿港元,而4月的净流入量仅20亿港元。7月份,港股通净流入额较前两个月有所下降,但仍达近百亿港元,显示买盘力度仍大于卖盘,有内地资金在源源不断地买入港股。
  而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月度数据,7月份,港股通渠道成交最活跃的前5只股票分别为建设银行H股、汇丰控股、腾讯控股、工商银行H股及中信银行H股,而净买入额排第一位的则是汇丰控股,7月份累计净流入资金33.31亿港元;建设银行H股排第二位,7月净流入资金28.14亿港元;中信银行H股净流入额居第三位,为5.55亿港元。
  在5、6月份,南下资金买得最多的则是建设银行H股,两个月累计净流入资金152.70亿港元;紧随其后的汇丰控股5、6月份累计净流入107.46亿港元;工商银行H股5、6月份累计净流入59.52亿港元;腾讯控股在5、6月份也净流入资金20.53亿港元。
  瑞银证券H股策略分析师陆文杰指出,从交易数据看,近期南下资金主要买入的对象是高分红的价值股,由于有的内地投资者对高分红股不会持有太长时间,所以最近港股通出现明显的获利了结态势,净流入额有所下降。
  陆文杰进一步指出,6月中下旬资金流入额大幅放量,显示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内地机构投资者也在入场。事实上,近几个月的资金南下和去年4、5月份港股通火爆不太一样,去年流入的资金大多来自散户和私募基金,他们通常追求比较快的回报,所以“买入”持续的时间很短;今年则看到很多买单来自保险公司、公募基金,他们的投资一般比较有持续性,而且集中在高分红、估值比较低、价值比较明显的股票上。
  另外,据了解,内地机构投资者都有配置港股的意愿,但由于港股本身的赚钱效应还不强,所以“大举买入港股”的迹象并不明显。
  早在2015年4月份,证监会就已放行公募基金投资港股,同时保监会也放行了内地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内地机构投资者动作并不大。对于今年突然出现大量内地机构买港股,受访外资机构解读是: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人民币本币更高收益;另一方面,当前内地货币较宽松,大机构手上资金充裕,但信用风险上升、“资产荒”现象同时凸显,内地机构投资者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估值相对处于洼地的港股市场。
  进入8月,港股通资金流向出现反复,但整体上仍呈现净买入状态,港股通额度也进一步减少。截至8月8日收盘,港股通总余额为486亿元人民币,已使用80.56%。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大机构逐步进场以及深港通临近,消化掉获利盘后,资金南下流入港股的趋势还将延续。
  而受内地资金持续涌入等因素推动,最近一个多月来,港股持续反弹。截至8月8日,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回升到11.16倍附近,国企指数当前的市盈率则为7.31倍,仍显著低于内地A股市场。此外,即便从全球主要市场的估值水平来看,港股也远远低于其他市场。